胡适先生曾经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愈虽不才,读了几本小人书,便也有了描上两笔的冲动。不立学说,不求发表,权当思维体操,贻笑大方而已。
思考历史不可心血来潮,需大量阅读、长期思考,持之以恒方可有所悟。但若只是一味的读书,难免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泥潭,所以要将所悟所感随时记录,立于文字,以期友人批驳,算是抛陋砖以引美玉。
今,仅作自序,自我鞭策。
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历史五段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个历史阶段。这应该算是他基于欧洲历史进程的研究成果。但马克思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他的理论便也无法解释东方历史发展进程和文化属性。所以只能勉强叫做“欧洲历史五段论”。
当然,马科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他只是为了佐证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预设的历史学基础。不客气的讲,古代欧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虽然希罗多德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就写出了《历史》一书,书中也的确记载了很多历史事件,被欧洲人尊称为“历史之父”。但这也只是以他的个人视角记录的一些当时的历史传说,仅仅是个人记载,并没有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历史体系。更不要说《荷马史诗》之类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之高,也仅娱乐大众而已。
直到十八世纪,欧洲才有了爱德华吉本为代表的一批启蒙历史学家。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学”。而马克思的“历史五段论”也正是基于那个时代著作的基础上的哲学思考。
现如今的很多历史教科书里,仍然用他的五段论去诠释历史的发展。便出现了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比如: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底是哪个时期?比如: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时期?比如:到底要不要分姓资、姓社?所以我认为马克思的五段论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学,甚至就不是“历史学”。
什么才是“历史学”?有些人以为,历史学是要还原历史真相的学科。我觉得这个想法过于天真了。现实都没有真相,为何非要苛求历史给出真相呢?关于历史学比较权威的解释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真相并不存在,只是逻辑之中的可变要素,是静态史料和动态视角之间的幻相组合。
历史并不仅仅是记录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学科。正如唐太宗说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学是要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目的是资政当下、预见未来。
历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复杂的体系,动态的体系,甚至是变幻的体系。中国最早的史学著作应该是《史记》,虽然之前也有《周易》、《春秋》、《尚书》之类的典籍,但同希罗多德一样,只是片面的记载,并没有形成体系。而《史记》则不然,司马迁并不仅仅是为了记载事件而著《史记》的。他代表的是汉朝政权的历史观,是佐证皇权合法性的宣言。一方面《史记》是记录历史的著作,而他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史学本体。历届政权都会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编写历史。通过历朝历代史官的收集、整理、编纂、篡改、粉饰……,通过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形成不同版本的各类说法,才是有血有肉的有机组合体。这个有机体发展的最终成果,就是现如今中国的文化属性。而这个文化属性也决定了中国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原、奴、封、资、社”,而一定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中国式发展进程。
这个进程会是什么样子?所有人都很好奇。黄炎培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发出历史之问:“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现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如何作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