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人喜欢读书,他们也喜欢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巴黎的街头巷尾都冒着热腾腾的文化气息。
每个人就好像熔炉里尚未成型的流碳,在时间里被敲敲打打融在了周围的环境里。要问我巴黎给我的成长中留下最深的烙印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她那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我的影响。读书人随处可见,铁塔下的草坪上,歌剧院前的躺椅上,亚历山大三世大桥清风习习下。夹杂着厚重的历史味道和时尚风光,巴黎就像一个端庄知性又俏皮可爱的女人。
受家庭环境影响,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但是我相信如果没有来到巴黎,我内心对于只为兴趣而读书的感觉不会被完整地拽出来。应该会像很多中国姑娘一样,读鸡汤类服务于升职加薪稳固地位的书籍。我并不反对读这些书,人生在世需要时不时来碗鸡汤振奋精神。可问题在于很多人沉溺其中,久而就成了思想的巨人,没时间行动的矮子。
鸡汤大行其道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全民要成龙成凤,随处你争我抢,不成功就不必成仁。如何成功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管他什么成长,人性,心灵。。。
前段时间第一次用喜马拉雅听了一本完整的书叫《我如何成为一名畅销书作家》,美国作家史蒂夫 赫利的一本小书。对的,是小说,不是指导型文献。但是很多人估计急于成为畅销书作家,抽丝剥茧地要从中得到”干货“。当主播播放到第二章的的时候,有个听众耐不住性子了并在下面留言说:作者啰啰嗦嗦这么多干嘛呀?!我回给他,这正是文学价值啊。估计这哥们儿看见留言撇着嘴说,老子不需要什么文学价值,老子要知道怎么挣钱。他对别墅豪车早已迫不及待,我还跟他扯文学价值。
很多读书人以“利益”为目的,自然会吸引很多以挣钱为目的的写书人。
现在市面上群书混乱,表面看是出版业图书业欣欣向荣,其实当人好好读几本畅销书就会发现它们的共同处:包装精美,纸张厚实,里面经常会插很多插画,照片,文字稀稀拉拉地散在纸的中间位子,两侧空白加起来基本是一页纸的一半。越是包装精美的图书越是内容论调一致。多数集中在情感类,鸡汤类,励志类。并且情感鸡汤励志基本都是针对30岁离婚,剩女,单身妈妈,婚姻不幸福这类人群的。女人就这么需要被拯救吗?这些书往往都卖得很贵,比起那些真正的好书,经典书籍,它们占据了图书市场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出版资源,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了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那些尚且稚嫩和可塑性还很强的灵魂。
而那些真正的好书,经典的书,真正意义上的洞察人性,社会,国家的好书则静静地被插在书架的最上面得拉个梯子才能够到的那一层。如果你压根儿没有听过这本书,估计这辈子也不会与它相遇。
真正的好书,那些经久不衰地,经历了时间的洗刷仍然被称为经典的书才是真正值得花时间去品味,跨时空去与读者对话。一本好书,一个经典的故事会叙述一个时代中整个人性的灵魂。这样的书通常是作者毕生的思考精华。而非那些陈词滥调,人云亦云,用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包装浑水摸鱼的品种。
乔治 艾略特中一生的精神与实践写出了《米德尔马契》这本小说。她本人对婚姻的反抗和对爱情的执着已经与当时的社会脱轨,即便是今天仍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恰恰是这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才会创造新时代,这就是为什么科幻小说已经被称”创造了未来“。因为他们大胆去想象,去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人生与人性,而不是活在读者的购买力中。一个个去迎合市场的作者,我不期待他/她能够创造出什么值得一读的作品。作者,是一个书写真诚的职业。
多少年里中国忘记了读书这件事情,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全民读书变得热了起来。书可以买,钱还可以挣,但是时间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将时间浪费在那些“烂书”上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爱读书的人还是从经典读起吧,甚至不要听信这个奖那个奖。那都是别人的奖,别人评出来的。去找一些真正适合自己的,经历了很长很长时间,仍然评价颇好的书。去查一下亚马逊最值得阅读的100本书,或者世界经典100本等。最终回到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到底最需要什么。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拔高,与社会时间,头脑中的存货进行对比,思考,对一件事情得出自己的结论。
希望每个人爱读书,更爱读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