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书中这样写到:
(马克思)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宁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宁愿烧掉,也不愿让未经修改的手稿面世,马克思对待写作的态度很严肃,他把修改看得比写作过程还重要。
古今中外,流传于世的作品,大都经过了数次甚至是上百次的修改,这些作家为什么要反复修改文章?
01.初稿不完美
布兰登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这样写到:
写作是一个创造过程,就是把‘垃圾’变成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布兰登形象地指出,刚写好的作品,太过粗糙,必须经过修改,才能去粗存精,变得有价值。
在我的心里,初稿如同一丝不挂的少女,无法示人;必须穿着得体,才能见人。
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很少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篇完美的文章。
所以,反复修改成为作家写完文章必须要做的事情。
改稿的过程,其实并不愉悦。
书评班里有一位呆呆师姐分享写稿心得时说,有时写一篇文章,从初稿到终稿需要改稿好几遍,改稿过程是痛苦的,心态特别崩,而且比较烦躁、想逃避,甚至一度自我怀疑。
她说,改稿就是进步。
当你经过无数次修改,无数次回看自己的文章,减去冗余的词语,删掉多余的段落(尽管有些你爱不释手),改变拗口的句式,选择恰当的语气,注意句式的变化……最后自己读起来特别通畅才罢休!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说: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修改文章,要学会做减法,表面上修改的是词语、句式、表达方式,实质上修改的是情感与思想,务必把最精炼最有价值的内容呈现给读者。
02.写作者的责任
信息时代,写作变得便捷,很多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果对自己书写的内容不加修正,很容易误导他人,甚至会给被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可能会让人因此而葬送性命。
南怀瑾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敢乱写一个字,因果严重。因为“文字杀人不见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会花大量时间进行修改原稿,并且已出版的的作品,再版时,还会一改再改。
因为他们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明白文字的威力,所以在修改时下的功夫很多。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麦家写完《人生海海》时初稿有10万多字,修改时硬是删掉了2万多,让作品更加精炼;
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反复读了近200遍才最后付印;歌德写《浮士德》前前后后花了近40年,修改无数次,终成经典。
虽然,因为喜欢写作,我每天码字,但是作为一个通过网络传递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写作者,还是需要具备写作者基本的素养——修改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