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败了。
他风烛残年,独居金陵,体弱多病。
再不复有当年掌舵王朝命运的气势。
元丰八年,神宗皇帝驾崩,王安石长叹一声。
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就像这被秋风切过的树叶,凋落了。
人生在世,能遇一知己,何其幸啊!
可惜,他是君,他是臣。在生命的最后,被迫分道扬镳。
眺望北方,泪流满面。这一生的光景,在眼前匆匆闪过。
01北宋是个奇葩王朝。
皇帝武将出身,最不信任的却还是武将。
赵匡胤窃了后周柴荣的天下,让一众扶他上位的兄弟们回家种了地。
最是无情帝王家,赵匡胤算是宅心仁厚的。
高官厚禄算啥,没了兵权的兄弟还是兄弟,我们至少不会兵戎相见。
守护天下的责任太重,就由朕一人承受!
你们拿着银钱,做个富家翁,享福去吧!
不像盛唐,北宋算得上是“偏安一隅”。这新生的王朝,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很多人嘲笑北宋活得憋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北有大辽虎视眈眈,西有西夏枕戈待旦。北宋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在两个凶恶大汉贪婪下惴惴不安。
那怎么办呢?我中原王朝如此“虚弱”,丢不起这个脸!
赵匡胤朝廷想出了两个“聪明”的办法:扩兵,纳士。
经年战乱,人才凋敝,流民增多。而这些在赵匡胤眼里,都是资源。
北宋实行官员“扩招”,不仅科举选官,还推行恩荫制。
一边从民间选拔人才,一边又从官员的子侄中推举人才。
北宋的文官系统,就像吹气球般迅速膨胀起来,解决了无官的尴尬。
对于人数众多的流民,则把他们一律抓起来充军。
北宋的开封城,四周无防御,拱卫京师的兵不能少。赵匡胤时就招募了“雄兵”22万。这些由流民组成的军队,在一群不负责任的将军带领下,对外战斗力一般,但极大的保障了大宋内部的稳定。
至于对外作战么,嗨,有钱人还怕战争吗?用“岁币换和平”吧!
当时,北宋每年要给西夏和大辽两国合计四十万两。
他们得了银钱,大宋得了和平。
“岁币外交”也是一种手段,至于王朝内部日益严峻的财政压力,就交给后代们去解决好了。
02第一位被推上改革舞台的,是范仲淹。
两宋朝廷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名臣也都兼任文学大家。
比如苏轼,欧阳修,司马光,还有之后要登场的主角王安石。
在改革上,范仲淹是王安石的前辈。
尽管他领导的“庆历新政”只经历了匆匆一年,却也是北宋朝廷有识之士的一次自我拯救。
而后,王安石出场了。
在“庆历新政”时期,他只是一个出入官场的愣头青,一封呈给宋仁宗的“万言书”,换来了一句仁宗皇帝“可重用”的称赞。
再然后,他就迎来了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公元1067年,20岁的神宗皇帝赵顼即位,向上天发了一个誓言:带领北宋走向富强!
宋神宗是认真的,他找到了王安石。
王安石是激动的,他答应了宋神宗。
于是,在两位梦想家的努力下,共同为北宋描绘了一幅“富国强兵”的画卷。由王安石亲自操刀,破旧立新。
但改革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第一个就是他的好友司马光。
司马光说,你的举措太激进了,于国不利。
王安石道,朝廷积重难返,不如刀斩乱麻。
这场争辩,司马光输了,他辞官隐居,写了一部传世著作,《资治通鉴》。
而王安石,继续在他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用“青苗法”减轻农民借贷利息,用“均输法”平抑过高物价,用“方田均税法”提高税收。
北宋王朝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只是,宋神宗的桌案上,弹劾王安石的奏折越来越多了。
有的指责王安石不尊祖宗礼法,有的状告王安石借机敛财,有的批评王安石排除异己,有的则是单纯看不惯王安石的强硬作风。
每天被奏折轰炸的宋神宗不厌其烦,于是一群官员被发配了,另一群被打压了,朝廷上变得噤若寒蝉。
当一切反对声音都消失的时候,王安石的改革就能成功了吗?
这恐怕是个悖论。
03王安石的改革,本身就存在问题。
拿“青苗法”来说,官员们暗箱操作,把本该让利给农民的低息贷款,硬生生地变成了高利贷。不仅是农民,就连城市居民也被强制借贷。
而“均输法”,则成了地方官员手里,打压商贾,专断买卖,借机敛财的手段。
韩琦更是针对王安石提出了七条弹劾意见,条条诛心。
反对势力愈发强大,疲于应对的宋神宗妥协了。
被解职罢官的王安石,成了金陵城里,一了却残生的老翁。
王安石错不在办事的能力,而在于识人。
他以为他是对的,所以别人都该照他说的做。可惜他低估了人心的阴暗,不是所有人都是梦想家。别人不会为他的梦想买单,就像他不会理解每个人,都优先为自己生活一样。
心身疲惫的宋神宗驾崩了,曾经的反对势力重新掌了权。
司马光下令废除了他所有的举措,北宋王朝又穿上了它厚重的外套。在历史的车轮下,终于崩解。
没有谁会为王安石惋惜,只有在几百年后另一群改革家的嘴里,才会道一声,“荆公大才!”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你在你的时空里失败了,却可能又在另一个时空里成功。谁能说的准你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呢?
我是狐沐说,欢迎点击关注和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