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有人说,“我就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儿。”那道坎儿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心里面最难以逾越的底线,也就是我们的原则。
有的人说,原则高低仁仁智智。是的,这话不假,原则高低确实因人而异。有的人很高,高到被世人仰慕,敬佩,被称为圣人。有的人很低,低到被世人唾弃,鄙视,被称为不是东西。而这高高低低之间的落差,我们称之为做人的差距。
我们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成为圣人。同样,我们也不能心甘所有人都不是东西。我们最能接受的状态就是我做个一般人就好。既不是圣人,也还是个东西。这样不至于像圣人那样天天站在道德高地上不敢轻举妄动,也不至于像不是东西那样天天被人踩在脚下,骂来骂去。
中国人其实很有意思,总把圣人作为榜样,天天歌颂他赞许他,但是谁都不想真正成为圣人。最多的是只把他供奉起来。一旦发现自己有被束缚到圣人所在的道德高地上时,就赶紧犯个错,笑呵呵地说,我只不过是个一般人罢了,又不是什么圣人,干嘛那么不依不饶的?
同样,中国人也只是把不是东西作为自己的下限提醒。当发现自己马上越界犯错,有可能成为不是东西时就又赶紧做个体面,讲究的事,告诉世人,我可是个东西,我可不是那种人。将自己拉回一般人的行列中。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多数中国人想要的不是什么扬名立万,也不会自甘堕落到不是东西的地步,他们想得更多的是“舒服”。
什么是舒服?就是既不会被绑架到道德高地上,那样束手束脚,小心谨慎地活着,也不至于落到不是东西那种地步。说白了,中国人很实际,也最讲实际,只要满足了基本需求就可以了,至于天上太阳从哪边升起又从哪边落下他们不操心,就算操心也至少不会那么操心。他们只关心自己身边那些与自己有关系,影响到自己利益的事情上。所以,中国人很世故,也很讲关系。也正因为这样,中国人的文化核心就是市井文化。
中国的圣人少,不是东西的也少。多数都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所以,中国社会的形状有点像枣核,或者说是纺锤体。两头尖中段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位于中间那段的故事最为饱满,有意思,也有嚼头儿。至于两端的,看着有点意思,但是没肉,吃起来不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