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陈国显然同样与中原诸国类似,以宗伯为界将诸卿分为上、下半区。那么宗伯之上也有冢宰、司徒吗?我们再来看另一起一度导致陈国灭亡的事件。
楚灵王县陈(前534-前529)
这一年《经》所先后记载的陈国诸卿就有六人之多:
……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楚人执陈行人干徵师杀之。陈公子留出奔郑……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奂。葬陈哀公……(春秋.昭公八年)
首先动乱的起点在于“陈侯之弟招”趁陈哀公病重先动手杀害太子偃师,而公弟招的具体职务也有明确记载:
……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大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二妃嬖,留有宠,属诸司徒招与公子过……(左传.昭公八年)
也即公弟招的职务是大司徒。哀公去世前将有宠的次子留托付给司徒公弟招和另一位卿公子过保护,不过司徒有异志,杀死太子偃师而希望立公子留。公子留对此变局感到无力承受,于是予以拒绝并出奔郑,而另一位公子留的监护人公子过出面声讨司徒招结果被其杀害。这一变乱的结果就是病重的陈哀公在绝望中自缢,于是陈国一下子失去了国君和最重要的两位潜在继承人而陷入混乱。
出现了弑太子和杀害卿大夫的动乱之后,哀公仅存的儿子公子胜向楚告发造成混乱的诸卿。楚则认为向楚报丧的行人干徵师与司徒招等人是同党,于是将其扣押并杀害了。楚灵王见机不可失,于是以讨伐叛臣的名义以公子弃疾帅师伐陈,并动员宋国派出一卿戴恶帅师配合作战:
......九月,楚公子弃疾帅师奉孙吴围陈,宋戴恶会之。冬十一月壬午,灭陈......(左传.昭公八年)
楚师尽管“奉孙吴”出兵,也即以立悼太子偃师之子为名义出兵,但这只是幌子,真实目的在于顺势将其吞并。入陈之后在追究弑太子的责任之时还杀死了另一位卿孔奂,也即曾经参与通夏姬的公孙宁之孙。看来是司徒招在“县陈”一事上对楚颇为配合,所以只是被流放至越国了之,而死罪则推给了负责杀害太子以及公子过的执行者孔奂头上。
所以这一年(前534)中陈国诸卿至少包括:司徒公弟招、某位大宗伯、最后陈亡后被杀的孔奂、之前被司徒杀害的公子过以及出奔郑的公子留、行人干徵师。下面我们从孔奂及司徒招在其他场合出面的情况来判断其卿序。
“宋之盟”(前546)
鲁襄公二十七年,宋当时的介卿左师向戌(上卿为司城子罕)促成在宋举行的诸侯“弥兵”之会:
……夏,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屈建、蔡公孙归生、卫石恶、陈孔奂、郑良霄、许人、曹人于宋……(春秋.昭公八年)
与会的晋方代表为元帅赵武和下军佐荀盈、太傅叔向,楚方代表为令尹屈建、大宰伯州犁和宫厩尹公子黑肱。促成会议的宋国以介卿叔向主导,司马为庄朝或华费遂负责在招待各国使者中“置折俎”。而其他诸侯代表则多卿序之中排名相当于实质上的介卿者:
“宋之盟”诸侯与会者身份如表所示,参会各国卿制不一,所以极难以完全对等为标准派出会盟人员。特别是楚为了贬低对手,先派宫厩尹黑肱与晋执政赵武谈判并结盟。当然由于公子黑肱是康王之弟,地位也不一般所以晋国并没有计较。
就同为大国的齐国而言,庆封虽然排名在国、高、宗、崔四家之后,但是按照齐国的特殊规则,其地位相当于“左相”或者“左宰”,如果按照“鲍子鎛”铭文的说法叫做“大徒”,算是真正掌握实权的第二人也即介卿。如果比照《周礼》六卿相当于低司马一位的司空,结合齐国的大国身份所以并不算失礼:
……丁丑,崔杼立(景公)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鲁国则是按照惯例派出了司马叔孙豹,所对应职务确实是主管外交工作,正如其宰杜洩在叔孙去世时候(前538)回顾的:
……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左传.昭公四年)
如果不考虑“大宗伯”则叔孙确实算是介卿。
后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诸侯国在“宋之会”中派员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