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固执于记忆时候,最要紧的就是打破这个执着,这也是很多抑郁、烦恼、压力的根源,太好的记忆能力让人悲伤,更悲伤的是这些记忆不过头脑当下的产物。
一个人很难看到真实的自己,尤其容貌模样,因为即便镜子看的自己也是反着的。同学聚会,自嘲本来想通过大家看看自己是多么的苍老,看看时光岁月的痕迹斑斑,不过应了那句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由于曾经熟悉的缘故,越看越熟悉,越看越年轻,似乎大家还是当年的风采依旧,与看到同龄人时的外貌差异大为不同。
这就是记忆捣的鬼,也印证记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
比如,看到一位老同学,想起的却是那首唐诗,“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只因为当年大学时这位同学接到高中女同学来信,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百思不得其解,和我讨论人家心思。但当下我说出这句诗歌时候,他却是带着迷茫与懵圈,我只好打住。同样一件事,记忆在我是清晰的,人家却早已忘记。
比如,看到另一位同学,我打趣说,当年有个故事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着实幽默,看对方发蒙,我解释道,当年大学时候卫生委员的他,说明周末大扫除,全体出动迎接检查,黑板上写下提醒,“全体出洞”。这个谐音字真是趣味无穷,在人家好不容易搜索时候,我发现说成了他是体育委员。
比如,还有一位听我说当年的辩论趣事。那时晚饭后,我去他们宿舍,不知道为啥开始辩论世界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我坚持世界是相对的,任何人事物都是如此,最后他有些阴险的说,“我说你是人,这是不是绝对的”,记得我也没有含糊,反驳说“在蚂蚁看来你就不是人”。现在看来,这所谓争论根本就没有搞明白基本概念的内涵,绝对与相对不过各说各的理解,好比形容词是相对的,评价人也是相对的,可是说人都有父母这个事实却是绝对的。
等我说了一大通,对方稀里糊涂答应着,仿佛真是这回事儿。问题是,聚会结束回来路上,突然想起这个辩论故事的对象不是他啊,是没有参加聚会的另一位同学。真是好笑,像我这样回忆记忆,固执如此,好笑的只有自己,因为不是看到对方的需要,只是自我建构过往的单方记忆事情罢了。
当然今天再次记起来这些,需要真正思考的是,为何我会说起这些而不是另一些,为何不是当下的现在的事情,难道年老到只能依靠回忆勾起快乐吗,还是真的无话可说无法共鸣没话找话了,或者用这个方式自我防御真实的心情?
也许都有,也许都是,背后透露出自我防御机制模式,那就是逃避当下的心情感受,反映出真正需要的是直面当下,寻找今天共鸣之处,积极关注岁月打磨出的魅力,这才是聚会的意义。
心中有什么,就会记起来什么,记忆哪有准确与真实,记忆又怎能不是当下的建构,记忆还带有幻想的执着,说到底记忆是自我防御机制的表现。
我们固执于记忆时候,最要紧的就是打破这个执着,这也是很多抑郁、烦恼、压力的根源,太好的记忆能力让人悲伤,更悲伤的是这些记忆不过头脑当下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