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学到张继的《枫桥夜泊》那是要背诵下来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可能姑苏城离我太远,可能寒山寺与我无关。月落乌啼倒是天天相见,但江枫渔火在过去的生活里没见过,更别说夜半在客船听那钟声绵延。
我喜欢“姑苏”这个名字,好听好读。
姑苏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杜荀鹤笔下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亦或者是白居易说的那般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鱼米肥沃之地,人间天堂之境,这让我好生向往。
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杜牧口里的它,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好一个多少楼台烟雨中!
尽是姑苏的温润、细腻、小家碧玉。
1
再次读到张继的诗是因为我爸,去了一趟苏州的他竟然沾染上了一丝文雅少了许多糙汉子的劲。
他拿着一把折叠纸扇,在我面前不无得意的徐徐展开。一副就他读过书别人都不识字的表情,开始念诵扇子上的题诗。正是那一首《枫桥夜泊》。
起初并未在意,我识字,也能读,还能背诵全诗呢!但是看我爸一脸的骄傲,不忍打断。
突然他说:你知道寒山寺,那你知道寒山、拾得吗?
我愣了,因为我只知道寒山寺,且仅限于诗里。
我爸在苏州的日子,每每晚上和我通话,他都会告诉我他在干嘛,而十有八九是远远望着寒山寺。
他和我都是宅不住的人,就算一个人也要出去走走。所以,每晚散步他都会走到寒山寺外。
我其实一点都不好奇寒山寺的,我喜欢江南水乡,主要钟情于古镇古楼古巷青石板。一个凉爽的清晨,我爸泡了一壶茶坐在小花园,特别有兴致的和我聊天,说那些他在苏州的日子。他喜欢讲故事,而我正好喜欢听故事。
他讲苏州的园林多么别致,苏州市场上那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甚至连街道、厕所都要说道说道,只因为苏州的街和公共设施让他觉着干净舒服。他去了那么多城市,也唯有苏州让他觉着耳目一新。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讲寒山寺那一段。
一个休假的日子,天气尚好,早早的,我爸将自己收拾一番出了门,径直去了寒山寺。本来打算买票去寺里游走一番,但遇到了疑似领导,大概是到寺里视察。领导身后跟了一波人,有讲解。我爸听着讲解跟着人群就进了寺,他还挺疑惑怎么都没人让他买门票,后来一想,暗暗庆幸自己出门收拾了下,估计是被当成领导同行人员了。
一路我爸都挺自觉的蹭着讲解,还在心里赞了一下,讲得真好。
于是,他把听到的都给我讲了一遍。
第一次知道寒山、拾得,就是我爸那时候讲给我的。
他说,寒山寺之所以叫这名,就是因为有个叫寒山的僧人。他说,寺里不仅有寒山,还有一个叫拾得。他们同修同进,关系好得很。
他讲得粗浅我却听得入迷。
就是那时候,我开始憧憬那个叫寒山寺的地方。
2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是一段我喜欢至极的对话,出自《寒山拾得忍耐歌》。
于日常闲谈中方显大智慧。有睿智的哲理,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关于寒山寺。
纵使这一千多年来多次遭遇火毁,它一直在那里。供着释迦、迦叶、阿难、弥勒、韦陀、寒山与拾得诸佛像。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粱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于此创建珈蓝,题额曰寒山寺。
再说说寒山。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不知为何许人,世人不知其名,多称他“贫子”,隐居于一个叫“寒岩”的地方因而得名“寒山子”。
一说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
另说他乃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因遭皇室妒忌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他从何处来,我辈皆不知。
而拾得呢。
本是弃儿,被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于赤城山捡来,取名“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后出家。长大后,上座就让他在寺中掌理食堂、香灯事宜。
寒山好游历,喜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到国清寺,与拾得结为至交。因其贫困,拾得常把残食盛放在竹筒里让他带回充饥。
寒山到国清寺,常独自踯躅于廊下,有时发呆望空谩骂,有时叫嚷着开别人玩笑。寺里僧众不耐烦会赶他,他却满不在乎的翻着身子拍拍手,然后哈哈笑着离开。
寒山、拾得常结伴云游,均喜欢吟诗作偈,他们是唐朝诗僧的一段佳话。
据传,唐代贞观年间寒山、拾得入主妙利普明塔院,广兴佛法,后普明院才易名“寒山寺”以纪念之。
寒山与拾得,“和合二仙”是也。
寒山、拾得二人佛法高妙,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二人踪迹怪异,总是满面春风、拍掌而笑,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推崇他俩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民间奉为“和合二仙”后名扬天下。
二人最后去往何处,无从考据。
有言,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
胤后再次寻觅均不得见。遂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便是那《寒山子诗集传》。
3
至今有关寒山的史料很少,多有传说成分。寒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也不大,至少正统文学史上未有详尽记载。
但寒山却“活”在日本当代。
日本人奉他为禅宗大诗人,对寒山诗更是评价颇高。曾有日僧成寻于天台山巡礼参拜得《寒山子诗集一帖》后带回日本流传开来。今藏于日本皇宫图书馆的便是最早的寒山诗版本。
古往今来,若说对日本文学、宗教、绘画、音乐、商业甚至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都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诗人,首推寒山。
现在中国,只能在书中见寒山。
而在日本,却处处可见“活着的寒山”。
一些日本的政治家,颇为喜欢寒山的思想和诗作。
1977年,日本出版了“寒山图”邮票,要知道能上日本邮票的,都是伟大的人物。
寒山诗和寒山的形象,至今仍是日本文学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和主题之一。
在日本MOA美术馆收藏着最早的日本“散圣”作品,就是写有一山一宁题赞的《寒山图》。
在日本,生活中也总能遇到寒山。有饭店就叫“寒山”,店里挂寒山、拾得的画。有以“寒山”命名的中华料理。喝酒也能遇到,“梅乃寒山”、“寒山水仙”、“寒山水”,一款叫“圆觉”的芋烧酒,酒瓶上就画着布袋和尚和寒山、拾得。连日本刀制作评选比赛的特别大奖都叫“寒山奖”。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寒山?
寒山诗的思想和意境多表现无常。
不仅吟咏无常,还以一种赞美的态度吟咏。
像这样的几句。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无常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却不喜欢,因无常往往与寂灭相关联。但日本人对无常却有着诸多正面的体验和赞美,比如美学里的破败、凋灭,樱花落时最美。国人以春花似锦为美而惜时悲秋。
因此,作为中国诗人里的异数,寒山诗中大量吟咏无常与日本文化的无常观不谋而合。寒山备受日本人关注,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文化。
寒山的诗通俗易懂,极少用夸张的修辞,也接近于日本人的审美。所以,日本人比国人更喜欢寒山。
只是可惜了!
寒山活像个叫花子,头戴桦树皮做的帽子,身上仅以破衣遮体,脚踩一双木屐,面容枯瘦,神韵超脱。他总是出语奇特,话里深含至理,但大多数人不会用心体会他那些看似无边际的话。
豪放的寒山,常于山野林间和放牛的孩子狂歌大笑,悠然自得、至情至性。与至交拾得云游四海,互相唱和。快意人生当为此!
去年在天津,行至津门故里,见“和合二仙”塑像,不甚欢喜。
历经千年的寒山寺,信众来了又去。再无寒山与拾得。
想今生定要去那寒山寺,于佛像前一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