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林从钢厂下岗后,拉着乐队走街串巷,靠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过日子,老婆跑了,一个人带着女儿,勉强糊口。女儿想学钢琴,穷困的他无法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有一天他的老婆小菊回来离婚,想带走女儿过好日子。女儿说,谁让她学钢琴,她就跟谁。陈桂林为了留住孩子,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建造了一架钢的琴。
故事情节乍一听,显得惨淡可怜,但是电影并不沉闷和阴郁,反而充满着坚韧、毅力、激情和力量。作为一个父亲,为了孩子学习钢琴,陈桂林努力克服重重阻力,从未让孩子放弃梦想。他从不抱怨生活,快乐了,不快乐了,喝一杯酒,沉浸在音乐中,永远都有茁壮的生命力,斗志昂扬。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有担当的、坚强的,北方糙汉子的形象。
除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丰富之外,影片里的每个小人物都真实又可爱。张猛给了这个片子每个人物以血液和脉搏,塑造的人物真实、丰满立体,有缺点,却也有善良的一面。这群穷哥们,在陈桂林借钱的时候对他避之不及,但是在他偷琴时义无反顾的加入,在他造琴的时候仗义相助,不禁令人感叹人性的复杂。
忠厚老实的王抗美,为了给陈桂林的女儿开后门练琴,连工作都丢了。不论桂林是要偷琴还是造琴,他都毫无二话,鼎力支持。但是这个常年光棍的老王,却没耐出寂寞,偷偷勾搭上了二嫂。可是也还是他,和桂林打了一架后,又回来帮桂林造琴。
已经是黑帮老大的季哥,手下一众弟兄。为了陈桂林,他重新穿起工装,翻铸砂型,手法娴熟、专注。当民警通知他案发要带他走,季哥淡定的完成了砂型浇铸的最后一步,从容的大步流星的离去。这样一个大哥,充满个人魅力,却不可避免的拥有他身为黑帮老大的另外一面,是他案发的原因。
快手(长得像低配版的张震),以前是个小偷,脾气不好一言不合就打人,出狱后的他做了锁匠,整日低头干活,为人沉默寡言,面对胖头的挑衅他也默不作声,和大家的关系并不亲近。但是,他却第一个发现胖头情绪不对,得知胖头女儿被人欺负,拿起棍子就往外冲,这是个外冷内热,内敛仗义的汉子。
桂林的女友淑娴,才华横溢,她会轻声哼唱俄罗斯的小曲,会身着红裙跳热烈的斗牛舞。她在桂林四处借钱的时候拿出自己的体己,在桂林苦闷的时候在寒冷的冬季夜里陪着他喝酒,在大家造琴的时候不去工作穿着宽大的工服给一群大老爷们做饭,在只有两人的夜里娇媚的跟桂林说“今天孩子去奶奶家了”。但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女人,在和桂林一次次争吵和失望之后,和隔壁老王好上了。
每个小人物的故事转折自然,情感饱满,豪不做作。
人性有多少的矛盾,真挚中有多少做作,高尚中有多少卑鄙,邪恶里有多少美德。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挣扎,每个人都有阴暗与光明。
这群人,一起组成了这个故事完整的篇章。正如张猛所说
“这些整日里与钢铁为伍,干着粗活的糙爷们,个个吹拉弹唱,骨子里尽是柔情,站在车间里,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张口就唱,这本身就是一副现实与荒诞迷人结合的画”。
导演张猛用热情和狂欢来描绘现实的残酷、生活的颠簸,舞台演出式的段落,明快饱满的歌舞,显现出了一种拒绝悲情的姿态。丰富的配乐,配合影片情节的起承转折,烘托影片的情绪和趣味性,使整个片子显得肆意而丰盈。
钢的琴看上去是一个有关父爱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描绘的是一个阶级的没落。20世纪的最后十年,集体所有制大刀阔斧改革,东北首当其冲,大批工人下岗。从那以后,再没有什么人骄傲的称呼自己是工人阶级。这是属于那个大时代的印痕。曾经真实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下岗工人及他们的家人,为了生活奔波劳苦,遭受了不少风霜和困苦。
而电影中的这群汉子,在经历这场变革的时候,选择爽快洒脱的实现自己的梦,成就一段欢乐肆意的回忆。造琴,便是整个生活的一场缩影。
没有哪个成年人的生活是容易的,谁都会有浑浑噩噩的时候,总有在泥里打滚的时候。但是即便这样,也应该从泥泞里爬起,甩甩膀子,应该充满热情的继续。最后,用影片中的一首曲子结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