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情感,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亡。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共同的语言”恐怕永远是人类的一个遥远目标。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说话时,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定的词典。
为一个村寨编写一本词典,是韩少功的尝试,而读一本以词典的形式集结而成的小说,则是我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词典体小说,以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的115个词条为始,引出词条背后有关马桥人的生活、历史、思想文化。
任何特定的人生都有特定的语言。作者以艺术形式构建了一个“马桥王国”。在这里,故事讲述者以插队知青的身份,对词条做诠释,凭借当时诱导词条产生的人物和故事,赋予词条生命与灵性,继而以小说的形式将一个个故事固定下来,集结而成以马桥方言为版本的文学故事。于是,马桥的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人物等等,便以马桥特定的语言为符号,汇集成这部名副其实的《马桥词典》。

从书中我们知道,马桥,是古代罗国所在地,就在楚国大夫屈原流放、自尽的汨罗江旁。所以,《马桥词典》这本书又自然带有一种古老的文化色彩,吸引着我们读下去。
下面,我们从马桥人的小世界、马桥外的大世界、马桥之神人趣事三个层次导入,了解韩少功笔下的马桥。
马桥人的小世界
在马桥,有许多形象化词语。先说“马桥弓”,马桥的全称是马桥弓,即马桥村的意思。弓指村寨,包括村寨的土地,是传统的一种面积单位。一弓就是方圆一矢之地。虽然,在我们的意识里,这一矢之地很有限,但从马桥的弓头走到弓尾,得走上一个多时辰。于是,作者说:古人是何等的伟大雄武,可以一箭射出这么大一片地方?
而“同锅兄弟”,则更加形象。它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同胞兄弟”。因为一家人要在一个锅里吃饭嘛,所以“同锅”倒是更贴切干脆,符合马桥人的质朴性格。以此类推,男人再娶,前妻叫做“前锅婆娘”,而续弦和填房叫做“后锅婆娘”。读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真是于嬉笑中涨知识啊!
在马桥,对味道的表达很简单,凡是好吃的味道都可一言以蔽之:“甜”。与之相联系的,他们对一切点心的称呼,差不多只有一个“糖”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马桥人在饮食方面的盲感。也许,是因为马桥以前的吃仅仅在果腹,所以,没有机会和条件给予食品充分的体会和分析。就像外国人就所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胡椒味、辣椒味、芥末味等通通以“hot”来形容一样,都是语言方面的一种笼统和贫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