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

作者: 巴山夜雨i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9:45 被阅读129次
    串门

    串门,这个词语似乎不适合现代人,纯属于年代比较久远的古代人和地域较宽阔的乡里人的专利。

    是的,我们现在几乎不串门。一来生活工作节奏过快,二来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太大,第三,大家都住在鸽子楼里,关上门自成一家,住了几十年,甚至不知道邻居姓甚名谁。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群重要的人——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千金难买好邻居"。邻里关系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好的佐证了择邻而居的重要性。孟母是非常有远见的,她早就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她不辞辛苦,为孟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其成长学习提供保障。

    另一则故事——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

    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多么感人的故事!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礼让三分,与人为善,最起码不防碍他人。那么必定是邻里和睦相处,大家其乐融融。

    相反,必然会反目成仇,鸡犬不宁。成语“与邻为壑”,说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思是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

    如果遇到这样的邻居岂不麻烦!

    再回到"串门”的话题上,记得小时候,住在农村,串门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我们村子不大,只有三十余户人家。我们家辈分高,父母为人和善,在村里威望很高。

    一到农闲的时候,我们家基本天天有人来串门。因为母亲会剪头发,会裁衣服,会打针。那时候村子里没有商店没有理发店也没有卫生院。村子里的人们想做衣服,一般都是去镇上买回来布,然后拿到我们家,让母亲给裁剪好,有缝纫机的自己缝成衣服,没有的,就再拿到镇上的裁逢店去做,如果有时间,母亲也会帮她们缝制。生病了,也要到填上的卫生院去看医生,然后带回针剂来,让母亲按时按量给注射。剪头发一般会在冬天,或者过年前。所以,来我家串门的人是络绎不绝。

    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年过腊八节,每家每户都会煮腊八粥吃。而我们家每年都不用煮,邻居们会提前告诉母亲,我们家煮好了端你一碗。所以,左一碗右一碗就够我们吃的了。我后来知道,她们是为了感谢母亲给她们的帮助,而我却要感谢她们给我的美味并留下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的小孩子基本没人管,大人们都忙着干活,小孩子的学习自己处理。我们放学后会聚到一起写作业,今天在你家,明天在我家。写完作业,吃完晚饭,会聚到有电视的人家去看电视。真的是无忧无虑的日子!

    农村广阔的天地,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为串门提供了生存环境,想起来是那么亲切。

    其实,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里,邻里关系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唯有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和睦睦的相处才好。

    《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但愿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睦邻友好,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串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串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i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