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朦朦胧胧间,耳中传来一阵沧桑浑厚的歌声,我的睡虫随着歌意的推进也渐渐消失。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不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吗?”我忽地坐起身来,映入眼帘的是电视屏幕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此时的他,端坐钢琴前,微闭双眼,沧桑写满整个脸颊,随着手指优雅地起落,荡人心魄的乐声流水般涌出。而真正令人动容的,则是他满怀悲怆地深情吟唱:
“牛背上的小孩儿仍在牛背上吗?”
这句歌词,普通至极,但从老人口中唱出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他的眼中,无限憧憬,不知是忆起了儿时的快乐时光,还是在感慨光阴的无情?我看到,好多观众开始轻拭眼角,有些评委竟抑制不住晶莹的泪水。也许,大家都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想起了久违的故乡。
简简单单一首歌,唱出了多少旅居在外游子的心声!
不是不想念家乡,而是各种无奈和不得已啊!
也许当年八十多岁高龄的贺知章就是此种心境吧,否则怎么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悲凉呢?
这样历经沧桑后重返故里的歌韵,也只有饱经风霜的老者才配演绎,才能唱出其中的无奈和惆怅以及再见故乡时的喜悦。
而台湾的民谣之父——胡德夫老先生正是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及演唱者。
他十一岁离开家乡,五十四年后重返故里。激动,喜悦而又感慨万千,诚如他所说“落叶归根真的很温暖”。而木心,和胡德夫先生一样,自别家国,回来已是满头华发。我想,他们的心情应该不会有二。平时可能忙于事业,也可能生活所迫,但如果说他们不想念故土,又怎么会千方百计回到故园?尤其木心,终老于梦中出现多次的老屋。
屏幕上,胡老先生全身心投入,倾其所有对故乡的深情,唱得屏幕内外所有在外之人都心生黯然,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怀念。我和老公也不例外。
老公一边流泪,一边在手机上搜索,听了一遍又一遍。他本就感性,这会儿更是情难自已。而我,则是深深地佩服!
胡德夫,一生为民谣而奔走,努力,倾尽了心血,甚至没有时间赶回家乡看一看,直至华发丛生。他是乐观豁达的老人,也是热情坦荡的艺人。他的执着,他的永不言弃,都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时间无情,不过,音乐有情。胡德夫,也用自己一生的沧桑书写了这首歌——《牛背上的小孩•回乡偶书》,从而使那些心系故土不得归的人有所寄托。
旋律不散,歌声回荡,沧桑依旧,那些奔波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心也永远不会变!实际上,有多少人,午夜梦回,念及故土,泪湿了衣襟,难眠至拂晓?
附:
胡德夫,出生于台湾台东的原住民民歌手,台湾民歌运动、原住民运动的先驱之一,台湾民谣之父。曾于1977年,参与杨祖珺发起的“关怀台湾雏妓”社会活动。后因参与创立台湾第一个诉求原住民人权的团体“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简称“原权会”)而遭到当局的追踪,重点关注。1997年重返乐坛,后获得多重奖项。
兹言:
这是一个特别的人,传奇的人,有着自己坚持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对人,坦诚相待,从不设防,毫无城府。对事,一往无前,勇敢面对。龙应台曾如此评价:
他是个原住民,唱歌写歌的,长得像流浪汉,唱得像吟游诗人,他是台湾文化史的一个标志。
此评价形象,中肯,不枉他为台湾文化一番付出。
而作为音乐人的胡德夫,风格鲜明,作品悲壮但不绝望,歌唱自由解放。他的嗓音,不加修饰,沧桑而真实,总给人以悲天悯人之感。所以,听他的歌,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荣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