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当然能有些不一样的感受。有人为考研,有人为考编,也有人为研究哲学,三者我皆不取。我只是能从阅读中获得那么一点点快乐,再加一点点思考,一点点启发,仅此而已!

1.
在天主教的教义中,神圣的启示并不随着经典而结束,而是通过教会的媒介代代传承下去;因而,个人意见服从教会的意见乃是个人的责任。与之相反,新教徒拒绝承认教会是传达神圣的启示的媒介;真理只能在《圣经》中寻找,而每个人对《圣经》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如果人们的解释出现分歧,那么也并没有神所指定的权威来解决这种分歧。实际上,国家将曾经属于教会的权力宣布为自己所有,但这是一种篡夺。在新教的理论中,灵魂和上帝之间应该是没有任何尘世的中间人的。——摘录自罗素的《西哲第三章》
天主教教义中,我觉得这一句“每个人对《圣经》都有自己的解释”很厉害,一下子把教会的权威性改得面目全非。
就这样,欧洲的教会慢慢成了一种象征意义的存在,不再介入世俗的实际统治。而在我中国,这种权威无处不在,也就难免会丢掉一部分的创造力。
因为,我们既想有权威性来维护全国的这种统一凝聚力,又想老百姓具有思辨能力和怀疑精神。权威到什么程度,恐怕一直都是个十分难以把控的事实。
正像日本人仍有天皇这个象征存在,欧洲教会仍然存在。中国的皇帝陛下,却已经在历史中烟消云散。
但是,普罗大众仍然需要一种信仰精神,我们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到了如今,这些信仰也不那么稳固了。
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独有的信仰,毕竟无神论者,也不是无法无天,天不怕地不怕啊!更多人陷入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有钱能使鬼推磨”等金钱万能观,在如今这个社会大肆宣扬,一切不以当下为目的的东西都没有用,都不需要。这也形成目光短浅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一部分三观。还有读书无用论和历史无用论,莫不是虚无主义的代表。
实用主义并非全不好,正如金钱不是万能也不能没有一样。关键还是这个度和分寸的把握上。罗素在处理这么多哲学家和其理论,谁详细写谁略写上,也是颇为讲究和纠结。
2.
每个社会都受到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种是过于强调纪律和对传统的尊重而导致的僵化;另一种是随着个人主义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发生的合作的不可能,进而导致社会解体或对外来征服的屈服。——罗素
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这两种思想中苦苦挣扎呢?过于尊崇传统和权威,难免就是僵化和迂腐,过于独立和自我保护,难免就被认为自私自利,进而直接为外来思想征服。
所以,要时刻保持自省,又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但绝不是盲从;也要有接受外来主义的气魄,但是要加以中国化的理解与变通。
这就像一个银币的两面,要不断翻来覆去,把两面都拂拭擦干净,绝不能让一面蒙尘,也不能陷入翻面时的矛盾无法自拔,忽略了单面的细致对待。
3.
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早期发展应该归功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些河流使得农业生产非常容易且量产丰富。这种文明在许多地方都接近于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和秘鲁所发现的那种文明。在这里有一个神圣的国王,他拥有专制的权力;在埃及,国王还拥有所有的土地。——摘录自罗素《西哲第四章》
欧美的文明历史,罗素把它归功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在中国肯定是母亲河还有长江。既然黄河有母亲河之称,我们对她的感情肯能更加强过长江。
世界的最初,文明何其相似。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河北,那一马平川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我们从河南河北这个省份的名字,也就知道他俩指的就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
所以,我们中国人何必要自卑于历史呢?大家最初的文明都一样的,都是拥有专制权的国王和没啥知识的农民。
更何况我们还有引以为傲的汉唐历史,历史有低谷就有高潮,坦然接受自己的历史,才能更好得创造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