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并不是遗传来的,而是一步一脚印建造出来的。想要成为说实话、负责任、身心自由的人,我们从小就必须开始学习什么是界线。界线的发展是一种不断进行的过程,可是,关键时期却是在孩提时期,即我们个性发展成型的阶段。
好的父母不会情绪化地强迫儿女成为与自己完全相同,或完美无缺的孩子。父母应该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协助者,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人生各个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有不同的工作必须完成。界线也在你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每个特定、明显的阶段发展出来。事实上,孩童发展专家们在观察婴儿、幼儿与他们父母之间的互动关系后,对每个特定阶段所发展出来的界线都已经有了详细的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3243105/89314971ace81031.jpg)
一.亲密关系是建立界线的基础
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与别人建立关系。我们除了自己以外,应该还有别人与我们有感情的联系,能够彼此信任,互相扶持,我们是为了人与人的关系面被建造的。人与人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灵魂存在的基石。当这个基石产生了裂纹或断层,就不可能发展出界线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缺少与人的关系,当我们遇到冲突的时候,我们将无人可诉,无处可栖。如果我们不觉得自己被爱,就被迫面对两种坏的选择:
1.我们设立界线,但很可能会失去与某人的关系。
2.我们不去设定界线,继续成为别人愿望的停虏。
所以,婴儿第一个发展的就是与父母亲产生感情的联系。他们必须知道自己出生在世界上是受欢迎与安全的。如果父母亲想要跟婴儿有亲密的关系,他们必须提供一个持续、温馨、充满爱心,又可预知的情感环境。在这个阶段,母亲的职责是借着她与婴儿的情感,来诱导婴儿与这世界发展出一种关系来,当母亲对孩子的需要:即与人亲近,被人家抱,被人喂食,换尿布——都能有正面的反应时,关系便逐渐形成。如果母亲都能满足婴儿的那些需要,婴儿就会把母亲恒久慈爱的形象内化或吸收,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婴儿和母亲紧紧相连,他们感觉不到自己。他们认为母亲和我是一体的”。有时,这就叫做共生.有点像是与母亲“在亲密的关系中同泳”。这种共生性的结合就是为什么母亲不在婴儿身边时,婴儿会感到恐慌,除了母亲,没有人可以使他们觉得安适。在出生后那几个月里,婴儿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接触,可以在婴儿心中形成母爱的画面。那种母亲“就在身边”的终极目标是使婴儿相信与他们有感情的物体会恒久不变,也就是说:即使母亲不在小孩身边,他们依旧会有归属感与安全感。母亲先前无时无刻浇灌在他们身上的爱,终于在他们的心中开花结果,使他们有确实的安全感,从而建立起他们内心坚固的基石,在未来发展界线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承受所面对的分离与冲突了。
二:分离与个体(一个灵魂的形成)
在婴儿得到安全感并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后,第二种需要就出现了。他们需要自主权或独立的感觉,孩童专家称为分离与个体。“分离”是小孩需要把他与母亲,从那个“不是我”的体验中分离出来。“个体”指的是小孩与母亲分离以后所发展出来的身份,一种“我”的体验,你必须先有“不是我”,才能拥有“我”。就像在一块树丛密布的地上盖房子,你必须把一些空间先清理出来,才才有地方建盖自己的家。
这种“分离与个体”的转换过程并不是很平顺。小孩要发展健全的界线需要经过三个很重要的阶段:孵化.练习和重归旧好。
1.孵化:“母亲和我并不是同一个人”
婴儿在最开始五个月到十个月的生命有个重大的改变:从“母亲和我是相同的”,变成“母亲和我是不同的”。这个时期,婴儿从与母亲被动的结合,变成了对外面世界主动地感兴趣。他们发现外面竟然还有一个更广阔更有趣的世界,他们想要涉足,专家称这个时期为“孵化期"或“区分期.是小孩想要探险、触摸、品尝、感觉新的东西的时期。虽然小孩在这个阶段仍需要仰赖母亲,但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只绕着母亲转;母亲先前滋润与喂养他们的苦心终于开花结果即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安全得可以开始出去冒险了。看看那些到处爬行的幼儿,他们正全速全力前进,不想要错失什么,他们正在将自己地理上的界线付诸行动—离开母亲,如果你能用婴儿孵化时期的眼睛来看东西,你将看到一双如亚当的眼睛正张得大大地在观赏植物、动物等创造的神奇世界。你将看到那双眼睛充满着想要认识探掘世界的欲望与动力,
新妈妈们”在这个阶段自然很难接受。她们很可能感到失望,尤其那些自己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解化期”的母亲,她们最渴望的就是来自婴儿的亲密、需求、依赖。这类的妇女往往会生下许多子女,或想尽办法要跟年幼的婴儿黏在一起,她们不喜欢“分离”,不喜欢与婴儿有任何距离。对母亲来说,这是一条痛苦的界线,面对小孩来说,却是必须的。
2.练习:“我什么都能做!
“分离与个体”的第二个阶段:练习。这个阶段一般大概是小孩十个月到十八个月大婴儿开始学走路、学说话。孵化期与练习期之间的转变很大。孵化期的婴儿虽然会被外面新奇世界大大的吸引,他们至少还很依赖母亲。而练习期的小孩却要把母亲丢在后头!新近发现的走路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全能的。那些现在会爬又会走的幼儿真是感到兴奋无比,他们全身充满活力,想要尝试一切,包括走下高陡的楼梯,拿叉子塞进插座,追小猫咪的尾巴。停滞在练习期的人以为自己不会出事,可是,这种人迟早会自食恶果的。正值练习期的婴儿,从父母那里最需要得到的就是:当他们欢乐的时候,父母能与他们同欢乐;当他们兴奋的时候,父母能与他们同兴奋;但必须给予他们一些安全的限制,让他们可以好好地练习。好的父母可以与在床上跳上跳下的幼儿一起同乐,坏的父母不是压抑小孩的欲望而不准他们如此行,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的限制,即使小孩跳到父母手上的咖啡或果汁溅得到处都是,也没有关系。在这个练习期,让小孩子学习积极进取或正面主动乃是好的。父母在这个阶段必须明确地跟小孩设下前后一致与符合实际的界线,并确保不会破坏小孩的兴致,以协助他们度过这个转接时期,练习期的幼儿开始从安全温暖走向刺激探险的阶段,而肉体上与地理上的界线可以帮助他们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学习行动,练习期提供小孩精力与动力,来进入他成为“个人“的最后阶段。
3.重归旧好:“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的。”
重归旧好,大约发生在小孩十八个月到三岁期。此字源于法文,意思是“恢复原先和谐的关系”。换句话说,小孩子终于回到现实,过去几个月来他们那些超人的感觉慢慢变成“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他们开始焦虑并察觉外面的世界是可怕的,发现他们仍然需要妈妈。
重归旧好是小孩重回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只是,这一次的关系和以前不一样了,小孩将带进“自我”现在的关系是分开的两个人,值此有不同的想法与感情。这个小孩子也已经可以和外面的世界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却不会失去自我感了。这个阶段对父母与儿女来说,通常都是一段很艰难的时期。重归旧好的幼儿常常很惹人讨厌、爱唱反调、爱抬杠、性情不定、容易生气。他们会让你想起那些患有慢性牙痛的人,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时期的幼儿会用哪些工具来设立他们的界线
1)生气。是小孩知道他们的体验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能用生气区分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能力就是一种界线。能够适度表现自己怒气的小孩,在他们以后的生活里,将可以了解别人是否想控制或伤害他们。
2)主权,重归旧好时期有时会被误以为只是一个“自私“时期,这个阶段的小孩开始使用一些新的词汇,例如;属于我的,我。小孩子新找到的字眼:“属于我的”,确实是根源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一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就像当初亚当夏娃征服与治理这个世界的主权一样,我们也拥有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天分、价值、感情、行为、金钱,以及其他种种的权利或责任。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属于我的”观念,我们就没责任感要去发展、滋养、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没有“属于我的”观念,小孩绝对需要明白“属于我的”、“我”,并不是什么坏字眼。小孩拥有足够的爱,他们就会有爱人的性格。正确地教养自己的小孩,小孩就会学习什么叫做牺牲,而且发展出一颗懂得给予与爱人的赤子之心。
3)不!一字界线,幼儿在经历重归旧好的阶段,往往会使用这个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个字:不。这是小孩子所学习的第一个语言上的界线,不这个字,帮小孩和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分开,给予他们选择的力量,保护他们。学习去处理小孩说的不,对小孩身心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小孩在这种年龄常常会说不说上了瘾。他们不只拒绝吃蔬菜、睡午觉,还不要吃棒冰、不要他们最喜欢的玩具。可是,绝对值得让他们说不,这样他们才不会产生完全无助或无力的感觉。
在这个不字上,父母有两个任务。
第一,需要让小孩有说不的安全感,鼓励他或她建立起自己的界线。即使小孩不可能如愿地做所有的选择,大人仍需要倾听小孩的不。有智能的父母不会被小孩子的抗拒所侮辱或因此感到愤怒。他们会让小孩觉得他们的“不”或他们的”好”,都是一样的重要。他们不会因为小孩子对他们说不,就很情绪性化地让自己的感情内缩,他们依旧会与小孩有密切的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中的一方被小孩所说的不搞得精疲力竭了,另一方必须出手援助,整个过程必须付出很多的心血,自由自在地对人家说不,将来才有能力向邪恶的坏事说不;
第二项任务就是帮助小孩尊重别人的界线。小孩除了要能对人说不以外,也要能够接受别人向他们说不!父母必须为小孩设立适合小孩年龄层的界线,换句话说,不可以在玩具店里,因为小孩要脾气了,怕自己出糗了,就干脆放弃做父母的原则,而放任小孩为所欲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暂停正在做的事,适当地和小孩当面好好处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在一切都太迟以前,帮助小孩接受一些限制界线建立在三岁小孩的身上最为明显。这个年纪,他们应该可以很熟练地做好下列几件事:
1.可以和人家感情很亲密,却仍拥有自我感与跟人分开的自由。
2.可以适当地对人家说不,却不怕因此失去对方的爱
3.可以接受别人适度的拒绝,却不会因此在感情上内适或畏缩起来
人生还有两个时期也需要注重界线的发展:
第一个是青春期或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人生最初那几年的重演,只是,此时所接触的是一些更成熟的问题,比如性、性别的认同,竟争,成年人认同的问题。在这一段困惑时期,知道什么时候向人说好、说不,以及可以对谁说,更是学习的重心
第二个是青年期,就是孩子离开家或大学,开始工作或结婚之时。在这阶段的青年人会有失去秩序或规范的感觉。没有上课钟了,没有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表,手头上突然有许多吓人的自由与责任,加上男女亲密关系与委身的要求。这时期常常更需要学习设立好的界线。
孩子愈早学习一些好的界线,以后他在人际关系上经历的混乱就会愈少。三岁以前若能先打好根基,青春期就会过得“比较”顺利,而且也“比较”容易转换到成年期。如果幼儿期未能扎好基础,青春期好好在家多下点工夫,依然会助益良多。如果两个时期都有严重的界线问题,成年以后的岁月就会很难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