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早已过去,哈尔滨的秋天冷得特别快。夜里起了风,让我突然想起了夏天,想起了南方。
六七月好像历来属于好莱坞和青春片。《侏罗纪世界》和《复仇者联盟2》,《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都在荧屏上争得不可开交。青春片好像就是那样,蓝白校服,脚踏车,女孩的长马尾百褶裙和男孩的篮球鞋游戏机,似乎再添加几个暗恋、情书告白、大雨天分开、堕胎流产的庸俗狗血的情节,就可以浓缩成一部完整的青春史了,就可以骗骗观众的唏嘘和眼泪了。青春这个词被无限地滥用了。
在纷繁复杂的暑期档里,我偶遇了一部不一样的青春片,叫《少女哪吒》。不同于泛泛而谈的青春片流水线上的模板,它展现的是一种独有的细致入微的内心描摹。近年来的国产青春片大多是粗笔勾勒了一群人的学生时代,或者是男性视角来看待青春,在这个时候,我遇见了《少女哪吒》,眼前一亮,也嗅到了来自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南方小县城果园里那种独特的甜丝丝的清香。
整部电影就像一轴小桥流水般清冷泛黄的画卷,低缓疏淡的絮语,女孩清澈灵动的眼眸,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清贫美好的怀旧时代。两个16岁的女孩,一个长发及腰,优雅动人,一个短发齐耳,爽朗叛逆。女孩子的友谊往往是从交换秘密开始的,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上课传纸条的桥段。整部片子都弥漫着一种克制的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秘密感。剧情留白太多,留给人的遐想太多,余味无穷。
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对两个初识的南方少女青春期往事的真实还原。导演李霄峰也标榜自己为灰头土脸的县城青年。在很久之前我曾听过一首粤语歌曲《亲爱的玛嘉烈》,很喜欢其中一句:“惨绿青年,你短发浓且绿。”想象两个少女共同经历的青春时光,一定是绿色的——像梅雨季节的青石板路般惨绿,也像园子里刚结出果实时泛出的青绿。少女们窸窸窣窣的小心思一览无余:对视一笑,奔跑嬉戏,轻飘飘的软绵绵的耳语,以及去吃小灶被逮个正着,一起在沾满煤渣的操场接受罚跑。那时候她们很年轻,无所畏惧,无处躲闪,狂野到可以呼风唤雨,排山倒海。
影片的后半段,就是对各种秘密的一一探寻和破解。
两个看似性格不合拍的女孩,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她们都爱读三毛的书。三毛是一个浪漫,漂泊,流浪,无拘无束的代名词,当影片最后,歌曲《故乡的云》响起,三毛在女孩们心中的形象又一次被深化,也更彰显了影片的主题。
白马的意象贯穿了影片的始末。初遇的时候,李小路给王晓冰交换的秘密是“我放走了一匹白马”,王晓冰回:“我相信你。”放学后,她们一起去放马的地方,马早已不在。而王晓冰说她看见了马,因为她与白马有着心灵相通的默契。而影片的结尾部分,成为著名翻译家的李小路摩挲着一匹英俊的白马——看似反叛乖张的李小路却从来不是那匹白马,她曾经是,并且也永远是那个放马人。而真正的白马,象征自由不羁的白马,是表面上乖巧可人的王晓冰,少女的白马,趟过青春的河流。而李小路放走了白马,王晓冰横渡了河流。最后李小路被社会招安,成为众人眼里的成功人士。王晓冰选择了真正的自我放逐,把生命留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季节。
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同样值得玩味。人口普查到王晓冰家里,穿纯白衬衫的王晓冰问:“地球上现在有多少人了?”“五十多亿。”“我家只有两口人。”然后电影迅速切换到下一个镜头,有如神来之笔,像是刻意不让观众读懂其中的潜台词。其实电影背后的一定是王晓冰的一段内心独白:“世界上有五十多亿人,而我家只有两口人。就算我这样一个人突然消失了,也不会影响地球上的其他人继续过他们的生活,我很渺小,对于整个地球空间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影片特意给王晓冰的生死留下了一个悬念。在影片里,她消失了,生死未卜,联想那个“五十多亿人”的镜头,王晓冰的消失显得合情合理。事实上她已经死了。影片没有明显点破,是因为除去生死,消失似乎是人生中第三件具有诱惑力的事情了。消失比死亡更具有感染力,更具有悲剧色彩。
王晓冰确实是死了。其实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从影片中毛巾从少女袒露的平坦的腹部滑过的画面、推拉抽屉的响声中,不难猜测出场景发生在太平间。影片也点明王晓冰是哪吒的化身:“她像哪吒,剔骨还母,彻彻底底地把自己再生育一次。”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还给你们。”她倒下的样子,面色惨白,神情决绝。这个时候我们在对影片名恍然大悟的同时,看着眼前这个少女,用自我了断,来完成成长。
“人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地活着。”——这是王晓冰对父亲说过的话。可是王晓冰也一直活在诚实和虚伪的矛盾中。当她和教官之间暧昧的情愫被拆穿时,她的情绪到了引爆的制高点。所有对于父母离异,另结新欢的愤怒,对于现状的不安,不能自由追求爱情的苦闷,都在瞬间爆发。心理学上讲,人的意志都是自主决定的。当死的意志超过生时,人就会选择自杀。所以说,王晓冰的割腕行为并非一时兴起,她是蓄谋已久地选择在家人都在场的家庭会议上实现自己的预谋。身为多重矛盾体的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向往完美的家庭,完美的友情,以及完美到不容瑕疵的爱情,并为此以当兵为代价去赴汤蹈火。她对自己的“活法”苛刻地追求,她要求自己诚实地活着,当诚实的内心与苟且的现实势不两立的时候,她选择了追求永恒的完美。她的死,归根结底,是对“诚实活法”追逐的必然。
影片的最后,李小路重归故土,像点燃一盏黑夜的追光灯,追溯那些电光火石般的岁月。王晓冰的母亲正穿着戏服,咿咿呀呀地唱着黄梅戏,她说晓冰留给了她一个秘密。最后一个秘密,是一盒烟头。晓冰要告诉小路的秘密是:我抽烟了。其实这个秘密早已在前篇的镜头里埋下了伏笔:妇产科大夫不怀好意地抓起王晓冰的手说:“这手真好看,只是有点黄,你是不是抽烟了……”王晓冰把青春里隐晦的情绪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努力用香烟来抑制和蒙蔽。但是那些有关青春的迷惘,用满满一盒烟头却不能证明什么,只是苍白无力的宣泄罢了。叛逆的少女们,是这美丽世界永远的孤儿。
影片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它生硬死板的台词。影片里的对话都一板一眼,表演性太强。尤其是语文老师把王晓冰叫到办公室时说的一句:“别把头发披下来,太好看了,影响男生学习。”让人格外印象深刻,我努力探寻这话里的隐喻,却无果而终。这些台词,显得突兀诡异,令人错愕。
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人物是王晓冰的母亲,她是一生的痴情戏子,活在如戏的人生中。直到影片的最后她的身旁仍是胡琴和二胡的伴奏。她对王晓冰的父亲痴心不悔,王晓冰死后她含忍坚韧地度过余生,她对李小路视如己出,我甚至觉得她不是剧中人,而是戏里人。这也是影片中极其出彩的人物塑造。
电影散场,拾起那些被遗落的少女心气,所有的少女恩怨全部烟消云散。曾经那些腐毁锈蚀的时光就腐烂在青春岁月里万劫不复。一段悠扬的黄梅唱腔,让人不禁这样任性地想: 我宁愿人生中遇到的所有朋友都是酒肉,不要诉衷肠,不要别离殇,有酒就喝,有戏就唱,当戏一样。
写于2015.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