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寻访千利休》里,茶便是极致的高雅,通过茶与茶道表现日本“茶圣”千利休对美的极致追求。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核心是美,茶道是千利休表达美的载体。有人从政治视角,更有人从禅宗的角度分析千利休与他的茶道,而这部电影从“美”的角度来寻访千利休,美这一主题是受众最广、最能引人共鸣的。
千利休的茶道之美不在一方茶席里,它包含了千利休所追求的“侘”美学,狭小的微微透光的茶室(约4.5m²,据说最小的仅2.5m²),躬身才得以进入的低矮小门,茶室外体现“深山幽谷般风情”的露地,朴实的器物,人人平等的精神,“至诚的心意”,以及一颗坚定事茶的心。

千利休,生于乱世,一生历经日本战国时期到安土桃山时期,曾先后成为当时两位实力最强的将军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首屈一指的茶道侍从。
千利休将他的人生活成了美本身,当丰臣秀吉让他选择是交出自己的生命,还是珍藏于他和服深处象征着他茶道尊严的茶罐时,他说:“唯有美丽的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宁愿剖腹自杀也绝不屈服。
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茶的味道,它没有对茶叶的感官审评,我们不知道,在当时的日本好茶是怎样的,它只表现了千利休的茶道精神。

影片撷取了千利休一生中对美的追求的片段,从而勾勒出千利休的一生。
织田信长向天下搜罗稀世珍品,千利休带来一个盒子。在众人的睥睨声中,他打开盒,倒水到盒盖上,盒盖绘有金色浪花与飞鸟只只。天上一轮圆月映照在水面上,风起时,吹皱水面,仿佛盘中波涛在涌动,多么美好壮丽的自然光景。
即使再珍贵的人工雕琢都比不上自然天光。千利休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让寻常的器物在他的手上变成无价之宝。

樱花盛开时节,千利休组织一场茶会,他剪来樱花挂在屋顶上,点茶过后,客人手捧着茶碗正欲品茶。弟子推开木门,一阵风吹进来,吹落片片花瓣,花瓣轻轻飘在茶碗的茶汤上。这样的茶事真是美极了。
千利休在白纸上剪出飞鸟,让摇曳的烛火照在飞鸟上,飞鸟映在墙上一幅画着桃花枝的卷轴上,在光影中出现一幅飞鸟追逐桃花的画面。如梦如幻。也因此而俘获了他妻子的心。

在丰臣秀吉还是织田信长的家臣时,一次他得罪了织田信长,有可能被斩首,心情郁闷之际特意来到千利休的茶室。千利休为他安排了一场茶会。茶室内除了茶釜、茶碗、一幅写着“闲”字的挂轴之外,别无他物。
在点茶前,千利休为他准备了一碗小米粥,这让丰臣秀吉回忆起儿时吃的小米粥,他不禁热泪盈眶。千利休给他点一碗茶,让他放下层层重担,此刻享受生命的喜悦,并承诺为他向织田信长求情。
在这里,千利休的茶道不仅有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茶道,是以茶为媒,搭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后来织田信长遭到家臣谋反叛变而自杀身亡。丰臣秀吉成为他的接班人。丰臣秀吉极尽奢靡之能事,用黄金打造了一个茶室,茶室内的所有器具都是黄金所造。
就在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千利休名声达到顶峰,然而他追求的侘寂与丰臣秀吉背道而驰。再加上他深受群众的拥戴,也引起了丰臣秀吉的猜忌。于是,在丰臣秀吉的逼迫下,千利休剖腹自尽。

一个人选择成为怎样的人并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世人天生爱热闹、耀眼、圆满的美丽,千利休却独爱这种质朴、有缺憾的美。
年轻时的千利休,是个流连烟花之地的纨绔子弟,撞见父亲从高丽买来的献给大人物的美丽女子。他带着女孩私奔,却被追捕无路可逃。他把老鼠药混进茶里,想跟女孩殉情。女孩死后,年轻的他却没勇气自杀。
女孩喜欢木槿花,高丽称之为无穷花。她临死前以白居易的两句诗明志:“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木槿花朝开暮落,尽管生命短暂,但开花的时候灿烂美丽。
千利休虽然活下来了,但仿佛重生一般脱胎换骨。

女孩的死亡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沉静下来,明白了他所追求的美是什么,——美是有缺憾的,不完美的美才能撼动人心。
他丢弃了声色犬马的生活,跟随武野绍鸥学习茶道,沉浸于茶道“侘寂”的世界。
茶道于千利休而言,某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灵的救赎。

千利休通过茶道将“侘”这一茶道美学建立起来,“侘”是一种有缺憾的、质朴的、淡然的美。他影响之深远,无怪乎后世称他为“日本茶道之大成者”。
千利休在《南方录》自述,“草庵茶就是生火、烧水、点茶、喝茶,别无他样。这样抛去了一切的赤裸裸的姿态便是活生生的佛心。如果过多地注意点茶的动作、行礼的时机,就会堕落到世俗的人情上去,或者落得主客之间互相挑毛病,互相嘲笑对方的失误。”

千利休是一个为美活着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对美的追求之中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他抛弃功名利禄,抛弃爱情亲情,遵从自己内心,为了自己钟爱的茶道而奉献了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