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知己知彼---日本简书电影简书电影院
《寻访千利休》: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寻访千利休》: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作者: 鸽局PigeonOffice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22:00 被阅读44次
暴风雨来得可真猛啊。暴风雨后,便是春日。把烛火也灭了吧。是。  ——千利休剖腹之朝

“看这部电影需要耐心”——电影推荐人告诉我,她是一位花艺老师,也是一位懂花懂茶之人。

我随她学习花艺,我想,若非某种关于『美』的巧遇,很碰到这样一部片子,以极净的语言和清冷的方式,讲述日本茶道文化及茶道大师千利休不凡的一生。


若想理解片中被日本举国上下推崇的茶道仪式,不如先了解一下古代东方茶文化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日本还没有“茶道”一词,也并不像今日看到的这般清冷风格,相反,当时日本受唐宋文化影响太深,要想成为茶道名人必须拥有“唐物”(指从唐宋中国传来的艺术品和陶器等),建筑风格同样也重视富丽堂皇而接近浮夸,多为中国式两层建筑的茶亭或者书院式高层建筑。茶会的主人和客人打扮上也都十分夸张:“主客双方都要装扮成具有相当地位的和尚,身穿缎衣,外罩金线织花锦缎袈裟,地上铺豹子皮,身体要靠凭肘”。

而像电影里展示的朴素简雅的抹茶道是怎样兴起的呢?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和煎茶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就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抹茶道:日本的《类聚名物考》中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宗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在此之前的镰仓时代荣西法师把宋代的禅宗和饮茶习俗带入日本。那时的饮茶方式,正是现代“抹茶”的雏形:将干燥的茶叶磨成极细的粉,加入热水,以茶筅快速搅动起泡沫。不过这种茶在宋代被称为“末茶”。

日本的茶道真正兴起就是在中世(镰仓、室町时代)的乱世,那个时代不论是茶道鼻祖田村珠光、中兴名人武野绍欧还是最后集大成者千利休,他们的理想都是以茶道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文化作为基础,来建立绝对平等、充满人间至爱的殿堂。

珠光时期,因为他拥有跟随日本大德高僧“一休”和尚参禅的经历,所以把佛法在茶汤中的理念带入了茶道,从外在和内在改变了日本茶道的气质。

珠光首先改革了浮夸的书院式茶室,创造了“数寄屋”,这种草庵式的茶屋更接近日本乡间的茅草屋。“草屋栓名居,陋室配名器。”这就是差异的搭配,也是一种茶味。来参加茶会的人要从“窝身门”进入,用“蹲踞”的方式洗手,用“下腹雪隐”的厕所,换言之,要到如此的茶室喝茶,人人都要先成为“下人”,实现了“人人平等”,这就是日本茶道的核心——侘。珠光还提倡主客在喝茶的过程中要互相关照,真诚相待,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一期一会”

“小草庵”的茶之汤,首先要依佛法修行得道为根本。追求豪华住宅,美味食品,乃俗世之举。屋,能遮雨;食能解饥,足矣,此乃佛之教诲,茶之汤之本意也。”而从珠光开始,日本的茶道由之前的物质炫耀上升为精神本位的茶。

武野绍欧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能够从凡人认为平常普通的事物当中发现惊人的美,这就是所谓的“目明”。虽然作为一个富有的皮革商人,他拥有60件唐物,但正是因为他的“目明”,使得日本茶道用具走上了抛弃唐物自我发展的道路。他完全打破了凡物不能入茶道的原则,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侘寂”之美的物件,比如“天目茶碗”是来自中国的唐物,“耀变天目”和“油滴天目”是十分艳丽的,但“绍鸥天目”是用信乐的民间陶器生产的无釉陶,只是外观上模仿了天目盏,并不十分漂亮。以前茶室中挂在壁龛中的字画也都是来自唐代的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但绍欧首次把日本的和歌挂在了茶室壁龛中,打破了规矩创造了新传统。

到了千利休时代,他在器物和空间改造上都有成就,被认为是茶道的集大成者。首先是器物上更加日本化,创造出了真正的日本抹茶茶碗,就是今天的“烧茶碗”,也是后来“乐烧”的开端,除此以外还发明了吊桶水壶,竹制锅盖架等茶具,完全取代了唐物,形成了追求朴拙、自然风格的寂寥的“侘”茶道用具体系。千利休几乎不考虑茶具与茶的颜色搭配,而更侧重于茶人修为深浅与茶具的配合。

在茶室的空间设计上,千利休建造了只有两张榻榻米大小的“待庵”茶室,这种小空间的茶室,能更好的拉近主客之间的关系,提升茶道精神和交往功能、营造出彼此关爱的和谐氛围。主人的技法成熟客人也必须具备同样的茶道修为,主客之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在“一期一会”的空间里,“雪下青青草,春意已盎然”(千利休诗)的侘茶精神,就是在严肃的稍显寂寥的点茶喝茶中,宾主通过执行各自的礼仪完成茶会,实现一味同心、异体同心的交流,从而实现情感的最大满足。

正所谓:利休之后,再无茶道。


在影片里,千利休多次展现了其美的天赋。

乡众都赶来参加织田信长的鉴宝大会,好宝贝会得到信长大人的赏赐,赐银撒在桌子上,声音格外清脆,那时候唐物依然受到推崇。千利休来得最迟,怀里揣了一个布包,信长大人看过所有宝物之后本来怅然若失,并不满意。屋子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于是刚刚到场的千利休,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睛,他不慌不忙的将布揭开,众人唏嘘,这只不过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漆盒嘛!千利休仍然面不露色,拉开明障,走到屋外缘侧,将盒盖拿起,往盒中蓄水,后又对着夜空,把盒子调整到合适的位置,示意信长大人过来观赏。信长看过后虽表情无明显变化但却把剩余所有的银两全都倒给了千利休,这效果像山体滑坡,千百吨的巨石坠落,重量惊人。于是,众人连滚带爬上前围观,透过这时还没有发迹的丰臣秀吉(此时应该叫木下藤吉郎)的眼睛,我们可以一睹这盒子的神秘之处,他所看到的,就是以上图片这一幕。制作精美的图案,加上水和蓝月的倒影,简直仙境一隅,楚楚动人。

樱花季节,千利休的茶室来了些许客人,大家正襟危坐手捧茶碗,千利休把明障拉开,春风拂入,一片花瓣摇曳飘落,正巧落在一位客人的茶碗里,这时所有客人抬头,看到装置在屋顶的樱花树枝,不禁发出感叹,这时我在佩服千利休将樱花的自然性格在室内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试手天宫。百卉千葩一信通。”

为了让妻子高兴,千利休在烛灯纸罩上剪出两只鸟的图案,在微微跳动的烛火的映射下,两只鸟的影子映在墙上,翅膀似乎真的摆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也许有喻夫妻二人比翼双飞,妻子感动无比,闪烁的翅膀化作心中的爱。哎呀妈,真是活鸟不如火鸟,愿意给女人花这种心思的男人简直比大唐宝物还要珍贵呢!

曾救命终诀别——汉字

千利休将死一日,大臣劝说千利休只要交出那个香炉,秀吉大人便可以不再追究他的过错,饶过他一命,这时千利休说出了萦绕在我脑中几日无法消散的那句话——“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说完,他回忆起生命中那段最摄人心魄的爱情。

20多年前,千利休还是个光顾妓院的“大户人家的公子哥”,是个没来得及穿裤子就被踹下楼也一样毫不知耻的纨绔子弟,可是当老鸨问他手里拿着那个竹片做什么的时候,他说,我有信心用这个竹片换来成为绍欧大人弟子的资格。绍欧大人就是武野绍欧。镜头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一心想跟着绍欧大人学茶艺的公子哥在磨着那个竹片,抬头看见一群下人抬着一个什么进了屋子,他好奇的过去看,没想到发现他们绑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询问了自己的父亲,他得知这个女人来自高丽,有高丽皇室血统,后不幸卷入派系纷争,被人拐卖到日本,讽刺的是,她将要被献给茶道大师武野绍欧。

但是此女终日不吃不喝,于是千利休为了她特地学了几道地道的高丽菜,非常认真地做给她吃,此女终于开始吃饭,并被千利休的真诚打动,一来二去,二人互生情愫。一天,千利休趁半夜想带此女逃跑,二人逃到海边,被官兵围追堵截,只好藏身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在这里,一个日本人和一个高丽人居然用写汉字这个办法对起话来。

所以我又去科普了一下,其实,亚洲重要的国家从古代就一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日本在唐朝时借鉴汉字发明了平假名(就是一些汉字的狂草,读音也像,例如:み(mi 美)、あ(a安)、ほ(ho保)、い(i以)、か(ka加)、す(su寺)。

日本韩国百年前公文全汉字的,你读起来完全没有问题。知识分子坚持使用汉字,认为没文化的才用拼音,甚至会写中文诗歌直到上世纪中。韩国在15世纪才发明了拼音字母,号称是从窗户格子得到的灵感,用文字部件表示一个音节。日本坚持使用汉字,在小学阶段要求掌握基本汉字500个,中学要求掌握1300个。

越南文字最初也是用汉字,后来发明了喃字,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在越南语中,大约有70%的中国词汇。后来法国人占领越南后,才改用罗马拼音文字。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对最后这段干净到极致的切腹片段都印象很深,虽然应该是一段极其痛苦又悲凉的场景,可电影却以轻羽落水之淡然的方式化解了一个悲情高潮。

“切腹”本是一种日本武士道的经典光荣赴义之举,剖腹自杀者穿着庄重服装,一般是白色和服,用来剖腹的刀或剑放在他正前方。刀可能用特别的布料垫着。武士会作死亡的心理准备,例如写作称为辞世之句的诗歌。待他和身旁的介错人助手准备好,剖腹者会揭开身穿的和服,拿起刀剑,捅进自己腹部。剖腹者首先从左至右的切割,然后作稍微向上的第二刀,让其肠脏溢出。切出第二刀之时,介错人进行抱首,即挥刀向剖腹者的脖子斩下。

俯身在自己血泊里的千利休看起来纯粹洁净,像一朵幽然的茉莉,为他拿来衣裳的妻子在大臣面前仍然保持着端庄又平静的姿态,失去了女儿和丈夫的她没有悲痛到哭天喊地,没有怨天尤人丧失理智,她轻轻的将千利休的尸体盖上,悄悄的将丈夫藏了20年的香炉藏在自己身上,仍然对大臣说“辛苦您了”,礼仪已经沉淀成了她的血和肉里,不论何等痛苦,也无法使她丧失对礼和义的忠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访千利休》: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bq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