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初读圆觉经(上)简说“因地法行”

初读圆觉经(上)简说“因地法行”

作者: 大美不仁 | 来源:发表于2017-05-03 16:39 被阅读968次

初读圆觉经(上)简说“因地法行”

圆觉经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睁眼看世界”以及成就真正、持续、不动摇的幸福之道、不受事与理的困扰的方法,第二部分讲述修行次第和种种分别境界。

本篇简述第一部分的方法论,也就是本起清静因地法行。

假说:圆觉经的因地法行的因地,是指“本起清静”,也就是自心起的元认知,“因地”即因处,“因果”之“因”,与“果”相对。

推之,本起因地法行:即从“因”行,观照本起自在。从事物的本质看待问题和现象,不要预设自己的观点。

即从元认知来看待事物。

斧凿时,可将寻觅现象的本质的过程譬喻为一个自我诘问探求的过程,例如:

我爱恨,无关她/他,只是我需要一个着力的对象,没有这个对象,我的生命不能活跃起来,也不能在快乐和痛苦的摇摆中快速(主观时间)地度过这一生,我之所以必须使我的生命活跃,是因为我固执的道德习惯这样要求我啊。

清静时,可将寻觅现象的本质的过程譬喻为一个向内清静观照的印象,例如:

虚空中有一尊佛端坐,他或大或小,他或有光或有影,他或金漆或泥塑,他或庄严肃穆或衣衫褴褛,或存在一处或无处不在;本来虚空无物,无起灭、无知见、无轮转、无生死,无无明,本来或这或那而已。

达到圆觉的境界的方法:认识并且执行“本起因地法行”就达到了。

强为说之:幻之灭名为不动,不动则不生,不生则不有,不有则不幻。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即离远离幻,即远离“远离”之幻,即无所离,即无所幻。远离诸幻,非是远离,断尽诸幻,非是断尽。幻妄觉悟本是一体,一转在幻,再转即觉。我自分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强为说之,修圆觉应修奢靡他,坚持禁戒(清净平等规矩),安处徒众(处徒众环围而淡然安平),宴坐静室(坐静室虚空而如享宴乐),常做清净无妄平等观。

(注:“奢靡他:此云止。涅盘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即修“离幻”,应持“止”清静。

修圆觉,应断轮回,道理清明,并将烦恼次第消除。

众生本来是佛,但因为幻海浮沉,轮回不休,入轮回,生轮回见,知苦,方受苦,自起烦恼无明,感受诸般轮转,其辩圆觉,同于流转。方生方灭,方有方无,思维不定。把持一念,尚不可得。心不清净,不明本来因地,自起旋转颠覆。

观佛圆觉,也以烦恼无明、颠倒轮回视之,便觉烦恼似水缸按瓢,此按则彼起。实则无有烦恼生灭,以本来因处观照之,便知心同无,虚空本来平等无生灭。

轮回平等护持一切众生,众生皆流转,流转自起诸众生。

而众生欲出流转者,需断轮回,直向真实虚空,直面真实自我,体认圆觉。

断轮回需破理事二障。

理障就是不明真如佛性,又名所知障,就是无始无明(直译为无出处的不明白),事障是指烦恼障(直译为出自烦恼念头的不明白)。

破理障即从理解道理、明辨诸性非性性有以及观照圆觉自性的方面“止”幻苦;

破事障即循诸性起(直译循着许多性起始的方向,这个方向是依据现象并从思索中得出),一个一个地、次第地,远离烦恼。

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不破理障,则不明事障,不破事障,则破理障之成果(“清净圆觉”)不能久存。

循诸性起,(通过观照和思索可以明了)种种烦恼皆因贪欲爱渴:

淫欲受生起轮回,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断、除、舍”之说,都是同义,以我看法,用“止”更好。明其根本、知其显化、历历变化如在目前、演化之终末亦是如此;如此便知适可而止。

不著贪爱,应机缘化可也;贪著色爱,嗔痴疑慢不可也。

不著贪爱,但因慈悲世人,借助“贪爱”的种种变化感召世人,使人们开始本质的质疑和思考,这是大善。

此处修行,亦需破理事二障,破理障则厘清本来,清静观照正视自己,知“止”;

破事障则随遇烦恼,悉数远离(包括“远离烦恼”这一烦恼),最终垢尽对除,终止幻苦。

简要而言,通而俗之:

圆觉经所讲是:

①还归本处,正视自己及现实,从相似的经历、故事、历史、记事和听闻中提炼出根本性的、无法绕开的共同点,找出真正从根本上困扰自己的东西。

②找到以后,从理解因果关系和保持相对距离两个方面,来解除烦恼困惑,从而专注于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根本问题,烦恼困惑才能根本而永久地消除。

③知信行合一,理解目标(包括从整体上理解目标和分解目标、制定针对分目标的小计划、研究相对的方法等)、相信达成、行动起来。

词句解读(少部分来自百度百科,大部分是依以上假设所作推论):

病指妄执;

法界,一缘起叫法,一念动叫法,一形容叫法,以法为界,叫法界,世界有限,法界无限。客观有限,主观无限;

金矿与金,比喻,众生与佛:

众生如金矿,金藏轮回中。金非自销来,金本在矿中。金是圆觉性,众生本来有。众生受轮回,质杂不足金。欲销矿成金,即断轮回想。真金一成就,不复重为矿;

断轮回、免流转,并非静止,静止也是取相。是不动,不受不想不动,谓之“止”;

劳虑,实为徒劳之虑;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做一假设断句:“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句中后一分句解释前一分句。

解释为,不是性的性中之有,是圆觉自性;不取舍不证明是依循诸性起点去发掘的所得;在实相中,没有菩萨和众生,也没有这分别。

做一假设断句:“圆觉自性(和)非性性有,(是)循诸性起,(并且)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第二句解释第一句,第三句附注。

圆觉自性:佛性(依上文,可假设为观照因地自如真性,以下内容同为假设)

非性性有:消特殊性而取一般性

循诸性起:从种种特殊性中发掘一般性的理解

无取无证:指佛的境界、实相、无智无得、佛性,是最一般性的,毫无特殊的

实相:一般即实质;

二乘:声闻缘觉成道,个人解脱生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圆觉经(上)简说“因地法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fl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