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小王子》看沟通
“语言是误解的根源”,第一次从《小王子》里读到这句话,就深以为然。
虽然人和人之间,交流时我们常常都用着同样的语言,字词和语句,我们都能听懂,但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未必理解对方在表达什么意思。
比如“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不仅仅意味着在关注“你是不是真的吃了”这个话题,还可能是“你要是没吃我们一起吃”的邀请,“这个点了你还没有吃饭快点去吃饭”的关切,“我只是想找一个可以先聊聊你的情况的话题,刚好这个点是饭点,看看你方不方便”的询问。
有没有觉得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其实还挺复杂?
这也是我常常被批评的地方,因为经常有人说我,“你怎么听不懂别人说话?”
比较二的我以前总是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别人说了些什么,而忘记了他当下真正想表达什么。
现实环境往往非常复杂,一个人说话的语境,神态,他目前的诉求,这些都是综合性的,需要一起考量,再做判断。
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里,像“改天一起吃饭”这样看起来很直白的话,只要这个“改天”没有具体的时间,那基本可以意味着这句话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有些二的那种,在中国式的交流里,其实我一直都显得挺白痴,因为这块的信息解读,我一直都不太擅长。
不过,在长期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之后,我也逐渐懂得了一些小技巧,也越来越能理解各种话语背后传递的真实含义。
-2-
提升沟通效率的四个实用技巧
“语言是误解的根源”,同时,语言也是理解的基础。吹毛求疵的讲,百分百的理解一个人说的话是不可能的,可是理解个八九成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也并不追求极致的理解,只追求够用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讲,语言依旧是我们必须依赖的沟通工具,所以,沟通时注意的第一点,是我们自己先要想明白,我们要表达什么。
为什么我会每天坚持写作,原因之一就是我想梳理清楚自己的逻辑,想不清楚就会写不清楚,写不清楚就会有人问我,这样反过来会逼迫我写清楚。
沟通也是一样,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要和别人聊一件事,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不知道怎么聊,甚至聊完之后发现还是没讲清楚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一般都会先草拟一个思路,把自己想讲的写下来,给周围的人讲一遍,看他们理不理解,然后再给真正要沟通的人讲。
一定要先想明白你的观点,否则上去讲了半天,和不讲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做无用功了。
其次,在想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之后,要理解我们表达的目的,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去思考对方对什么感兴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
就拿开发上线功能来说,运营提出了一个方案,想要实现一些功能,于是也学着产品画了一个被产品严重鄙视的丑陋原型,产品看到原型是会评估“这个功能能不能实现,多久能实现,实现这个功能的性价比如何”,所以如果要使产品通过方案,最重要的部分肯定不是在于把原型画的多么的高保真,而是使这个方案在尽量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的同时,又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个功能不复杂,之前咱们也开发过类似的功能,推送后引来的流量和转化率是XX,还吸引了很多用户提供了对产品的优化建议”,这样才更容易被产品通过。
而拿这个方案去和技术聊的时候,你就没必要和技术说“流量和转化率”了,只用和他聊清楚技术需要实现的部分是啥,他能不能实现,不能实现需要学多久才能实现,完全不能实现的话有没有备选的方案。
和UI聊的时候,则需要说明白用户的一些特征,便于UI理解用户喜欢的风格,框架要和UI沟通好,排版和字体这块就不用发太多言了,毕竟别人是专业的,作为运营搞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
再次,沟通的场景非常需要注意,能发邮件不要发微信,能打电话不要发邮件,能见面聊不要打电话。
用邮件比微信好,是因为邮件更正式,而且工作的人一般都有每天看一遍邮件的习惯,同时也不容易遗漏,还能够留作沟通的证据。
打电话相对于邮件来讲,因为沟通是同步的,有些自己用文字讲不清楚,或者以为对方可能会注意的点,可以在电话得到纠正,发现对方更关注的是什么,有没有理解我们的意思,而且还能捕捉到文字里没有的语气。
见面时能捕捉的信息会更多,包括对方的神态,一些微小的动作,比如他有没有玩手机来判断他对这个话题的感兴趣程度,看了一次表是不是赶时间要走了。
当然,上述的方式不是绝对的,也会根据你的情况,你的时间安排和轻重缓急来做调整。
最后,如果是一个人想找另一个人帮忙,这个信息是通过你来转达的,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直接让这两个人直接联系,而不是你去代劳帮忙沟通太多细节的问题。因为每一句话在被转达的时候,都可能变得背离它的本意,而作为转达者,你其实并不清楚双方的需求是是什么。代劳反而会出一些乱子,容易好心办了坏事。
-3-
总结
以上都是经验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虽然注意的点不一样,但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让沟通更有效率”而进行的,“有效率”一般指如何让对方更能理解你,如何调动对方的积极性达成彼此都有的需求。
当然,有的特别厉害的人,可以仅凭口才把本来没有需求的人硬生生的说成有需求,并且让对方给予配合的情况。
我不太喜欢这种做法,比如销售和你说了一堆天花乱坠的东西,你当时心动了,一冲动就买了,可是买回来之后发现没什么用,你下次还会买吗?下次考虑购买时,你对这家店会是什么印象?
做人也是一样嘛,没有需求制造需求的方式,必须是建立在对真实的需求挖掘之上,伪需求哪怕合作了一次,赚了点小钱,但不能长久。
所以,诚信和为对方考虑,其实在沟通时还蛮重要的,虽然它们听起来很古老,但老话往往是对的。
文章写于7:10
完成于8:12
今日未完成“一小时写作计划”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们都有关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