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参加过一个MBA的考试,在提交的材料里面会让你描述自己最成功的一件事。
我翻来覆去地想,也没想到自己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顿感自己非常的失败。
为什么我们总是失败?
也许《失败的逻辑》这本书能给我们答案。
书中最核心的一个逻辑是:用简单的解题思路去应对复杂系统的问题,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最近我在负责一个新项目(其实我一直负责各种新项目),一开始,我们和合作方想得非常简单,就是合作方把基层员工管理起来,按照我们双方约定的规则去执行就行了。
结果,事情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多得多。
首先,基层员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链条,而且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利益,这是第一道阻力;
其次,基层管理者也参与到利益链条里,这是第二道阻力;
第三,我们本身也有自己的下游,下游有自己的利益诉求,配合度很难保证,这是第三道阻力。
原本,我们只想到解决第一道阻力的方法,结果牵连出第二、第三甚至我们还没想到的潜在阻力。
如果我们还是线性地思考问题,一个个地去解决阻力,还会有更多意向不到的新阻力。
而当我们把整件事情用系统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样创新的业务,要么创造了新的价值,要么通过流程优化提高了效率或减少了成本。
目前我们的合作模式并没有创造了新的价值。
在流程上有一定的优化,但和传统方式对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成本上因为我们是新增加的环节,所以不但没有减少成本,反正需要增加成本来满足我们这一环的利益。
这么来看,我们的业务必将会失败。
那有什么破解之道呢?
核心还是要围绕创造价值。这是这个系统性问题的根本解。
关于创造价值,目前这个业务来看还是要尽量减少中间商,把前端的整合效率提升,再统一对接到终端。
答题思路:
第一、明确目标:减少中间环节,直接作为前端和终端的唯一中间环节,保障我们三端的利益
第二、思考变量:前端的整合需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拓展成本;终端的对接也需要达到一定规模,也要投入资金、人力去建厂
第三、预测趋势:前期的合作会很困难,但一旦跑通了,效率就会提升
第四、行动计划:通过多种模式来摸索前端整合的方式;开始接触终端,了解终端的诉求并开始筹备建厂
第五、复盘迭代:根据实际的发展随时调整
而这个答题思路也是《失败的逻辑》里面的核心方法论:
1、明确目标:注意定制目标的误区(模糊不清晰、忽略的隐式目标(也就是没意想到的更关键的目标))
2、发现变量的互相关系
3、预测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时的误区(用简单线性外推做预测、不理解指数增长的时间结构、不了解振荡的时间结构)
4、制定行动计划采取行动
5、改进行动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