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刊本《庄子》,其“杂篇”,有“徐无鬼”一文,说女商请来徐无鬼,给魏武侯解心宽,奏效了。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
魏武侯,三家分晋后,第二代魏国君,好战逞强,争夺地盘。女商,猜为吴起,为寻君开心,横说文,纵说武,倒不如徐无鬼讲相狗、相马。从中,始见于《六弢》。
那么,何以变称《六韬》?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有“《六韬》提要”,这样说:“《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
可见,清朝官方查证,变称《六韬》,发端于东晋裴松之注《三国志》,而出自刘备敕后主遗诏。
由此,带出一个问题。今所见《淮南子》,有一句话,“故通许由之意,金縢、豹韬废矣”。并且,东汉高诱注之,亦为“韬”字。这不早于《三国志》吗?
高诱讲,《淮南子》原名《鸿烈》,“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他当知班固《汉书•艺文志》源自刘向《别录》,所注一定是“弢”字。可以肯定,《淮南子》传本,与《六弢》传本一样,被后人变作“韬”字了。
唐朝,魏徵、颜师古等人编纂《隋书》。其“经籍志”,列明:“太公《六韬》五卷,太公《阴谋》一卷,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太公《金匮》二卷,太公《兵法》二卷……”
这说明什么?《汉书•艺文志》单列有《太公》一书,原话:“《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显然,“三国”至隋朝之间,《太公》被拆散,而成多种单行本,《六韬》混同其中。于是乎,“太公《六韬》”,顶替“周史《六弢》,流传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