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过往的这些年,有一段时光让自己感到特别的欣慰。那就是在地铁里看书的时光,如果不是这些年持续的看书,估计今天的自己还是跟7年前的自己一样,无所事事,人生迷茫又彷徨
1 没在地铁里看书的时候,我做什么?
毕业后来京工作,我基本上就是坐地铁上下班,那会还没有智能手机,大家用的比较多的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一类型手机,我每天在地铁上的时间来回是2个多小时,我是站着去再站着回来,脑袋里有时想想工作,有时想想生活,更多的时候是胡思乱想,或者发呆一类的,虽然人生也迷茫,但不知道从哪里找突破口,特别高兴的就是在地铁上碰到个熟人,那样可以聊天不至于太无聊
2 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我在地铁里拿起了书?
孩子出生后,我一下成了个救火员?完全不知道怎么弄,小时候也就是在家里看过农村那些人带小孩,可是现在时代变了,再加上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城市,如果在打电话请教老家的亲戚,她们说的那套方法未必适合我,身边的同学结婚生子的就我自己在前面,没有现成的可以参考
孩子出生后,母亲来帮我带,我发现我和她的养育方式不一样,和孩子父亲的观点也不一样,家里经常为这种养育孩子的问题发生争吵,发现最后就是谁的声音大就压倒谁。。。那一阵自己非常的痛苦,痛苦到了极点。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见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上网查了下,是张得芬老师写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句子,然后就把这本书买回来了,这是一本非常小巧的书,方便携带,对于白天要上班,下班回家就看娃的我来说,真的是没时间看书,但我对这本书又很好奇,于是就带到地铁上看,从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那上面的文字带入到了那个世界,过滤了车厢里的很多声音,虽然也挤,但我貌似感觉不到,到下车的时候合上书本,边走路边回味下书里的内容。
3 在地铁里看什么样的书?
看什么书?看你自己想看的书。对于我来说,在地铁里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我都能看进去,总比看人发呆强。
前期由于自己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我就看育儿方面的书籍,小巫的全套都是在地铁上看的,池莉的《来吧,孩子》,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前前后后是买了几十本育儿方面的书,也看了几十本。白天上下班在地铁上看书,晚上回家,书里的有些知识是可以进行实操的,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练下,我发现孩子越来越好带,也逐渐健康成长。从这件事里得到好处的我,在连续存了12个月的定期后,为了能追求更高收益的我,又开始对经济感兴趣了,于是开始看经济方面的书《激荡三十年》《证券投资20年》《伟大的博弈》《国富论》《金融的逻辑》。。。有时对某一个名人感兴趣,我也会看他的自传,这期间到底看了多少这方面的书,我没有统计,只是越看自己大脑里产生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觉得自己更有力量
4 从地铁里看书演变而来的习惯
人们都说一件事坚持21天你就会形成一个习惯,我没去考究这个理论。我上班的每一天都是坐地铁,一坐地铁我就看书,由于自己想看,这一看就过了7年,7年下来沉淀的东西太多太多,到后来我不仅是坐地铁看书,只要一出门就会带本书,比如遇到等人,或是孩子玩耍的时候我也能看看书。你或许会说,不看行不行?对于我来说,还真的是不行。不看,眼睛会饿得慌。书里面那么多好玩,有意思的东西,我以前怎么都不知道呢?从一本书关联另一本书,我是越看越觉得没看的书好多,有很多时候,我也会把之前看过的书再次阅读一次,两次。。。
5 我们对读书理解的误区
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在这种殷切希望下,孩子好不容易读完大学参加工作了。从此貌似就觉得以后不用读书了(终身学习者不再此列),除了上班就是上班,也或是做其它的,但你就是不见他看几本书,都毕业10多年的人了,看的书不超过10本,更不说系统的看某一方面的书了,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己的时间是彻底的被碎片化了。
考大学前的那会读书是系统的读书阶段,考上大学目标实现了,发现有很多同学就放松了,考前几天才拿起书看,大学毕业就觉得我的书读完了,你看我都已经毕业了啊
毕业后自己还在看书的人才能叫自我学习者,相当于是在你前20年的学习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两层楼。。。有些人会成为终身的学习者。书,其实是需要每个人一直都看的,只有你看得多了,你的思想才会深邃,你的头脑才会越来越聪明,如果你边看边演练,它还会帮你快速完成物种的转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