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意识形态里,端午节是没有吃粽子的习惯。
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吃粽子,应该是高三参加高考前一个月吧!
应该是班费的纠葛,让班干部齐齐动脑子以端午节为由,硬是把班主任吃进肚子里的班费,挪用部分来置办端午节晚会的东西。我才知道端午节要吃皮蛋、粽子、李子。
虽然现在端午节很流行吃粽子,但我更爱吃小时候的油炸粑。老家,也最近几年才开始学着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闲暇时间,可没那个心思磨着吃粽子。
端午节恰巧赶上收小麦,若是丰年,父母总舍得背上一大袋子的小麦去街上打面粉回家做油炸饼吃。
做油炸饼,又怎么少得了油汪汪亮澄澄的自家榨的菜籽油?
五月家里新收割的油菜产量不错,预计着今年一整年不会闹油荒,父母总是舍得在周末的时候舀上两大碗面粉,兑上适合的白糖或红糖和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用菜籽油榨饼子自家孩子吃。
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一大院子的大小孩子总会扬长脖子细数时间。盼着院坝里的小麦赶紧晒干,盼着父母背小麦去街上打面粉,盼着端午节赶紧来……
粽子的原材料——糯米,在以保证全家口粮的前提下,很少有人家种糯米,且糯米产量季节低又五月六月丰收,端午节除了家底丰厚很有讲究的人家,老家人几乎不碰它。
然我更喜欢老家人这种顺乎自然因季而食因食制宜的生活态度,而不是特意去迎合节日。六月麦收,一捧新鲜的面粉,一壶新榨的菜籽油,柴火灶炸的麦粑粑,最是有滋味,也是小孩们最是期待的美食。
五月盼麦子黄,六月盼麦子晾干收进仓,端午央着父母打面粉做油炸粑。若父母忙着农活与生计没时间背麦子上街上打面粉,或因为这样那样不确定的因素耽搁了打面粉来不及在端午节那天做油炸粑,那随便在街上买好吃的东西来衬景。只要心意到了,不拘泥形式。
端午节那天也有固定的仪式,除非是瓢泼大雨才会临时取消。
当然,各家有各家的偏好与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之。
就地取材,用陈艾、苦蒿、核桃叶、皂角枝……随意搭配着烧水洗澡。
生活可以将就,随便吃啥都行。若家里实在没什么东西,那就给自己放一小会儿假歇歇。但该有的仪式感不能缺了。
这种深藏在生活中不起眼又很注重的仪式感传承我们小一辈。端午节那天可以不吃粽子、皮蛋、李子……但一定要买上自己需求的草药煮一锅水洗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