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送来了麦香,是那种有着太阳暴晒下干燥泥土的色泽和味道的浓郁香气。这是我在回家路上真实的经历,我尽可能准确的模拟出当时的感受,绞尽脑汁地接近它原本的模样,同时,也用灿烂的语言把感觉固定死了。
萧红不这样写,她写的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初见这段文字,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她给一切事物都赋予了生的灵气。
鲁迅先生给萧红文字的定义是“越轨的笔致”,萧红的遣词造句是跳出了规范的,甚至活蹦乱跳、古灵精怪得有些不合时宜。向来如此便是正确的么,前所未见便是不合适么?
萧红已经打破了太多太多的束缚,不像经典小说的小说,恰好符合了萧红的性情和风格。以《呼兰河传》为例,没有严密的谋篇布局,没有翔实的事情叙述,多的是景,多的是情,零散的结构和跳跃的叙述,通篇的神韵倒是符合散文作品“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茅盾先生曾评价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打破了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壁垒,在小说中呈现出鲜明独特的散文化特征,这一特征最明显的表现是在结构上。
《呼兰河传》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分为七个章节,然而,并没有一条连贯的线索串起整部作品,也没有一个典型的主角引领情节发展。没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没有高潮迭起的过程,没有意犹未尽的结尾,甚至,章节之间没有必然的承接,人物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
这七个章节,无论哪一章单独拎出来,稍加改动就是一篇独立的散文。因果逻辑,人物关系,简单得几乎三言两语就可以交代清楚。再细看里面写到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人物事件,作者游刃有余地将她们相互穿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浑然天成,从来没有偏离文章主旨。
唯一贯穿全文的就是“我”,我以儿童的视角,坦率的表达,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情景中,突破了时间上的顺序和空间上的局限。对于读者而言,“我”更像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导游,领着后世的人们细致游览,偶尔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多时间,是让人身临其境的去感受。
萧红小说中的散文化另一个特点是文中对意境的营造。意境是个很虚渺的词汇,没有什么具体的说法,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可以看作对意境的一个简单注解。
《呼兰河传》第四章中写了粉坊里漏粉的一群人,作者反复提及他们唱着歌,他们的生活没什么值得歌颂,住着快要倒塌的房屋,吃着不干不净的事物,却依然唱着永不停息的歌曲。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萧红小说中的散文化又一个特点是叙述中充沛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尽管文中很多事情的描述都是儿童视角,充满着孩子特有的新鲜和趣味,直白和锋芒,但是,情难自己的时候,萧红还是发出了属于成人的深邃而冷峻的叹息声。“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的叙述是平静的,细水长流一如不动声色流淌了无数岁月的呼兰河,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压抑的愤怒情绪,没有刻意的揭露讽刺,只有回望故土时光的从容处之。
快乐的记忆滋养了生命,迷惑的记忆亦有了解释,以情动人,那份寂寞和苍凉是从始至终的情感,以前有,现在有,不知道怎么抽离,也就听之任之,让情怀悄悄蔓延,漫过作者沉浸的心田,漫过读者低垂的眼帘。
其实,抛开萧红小说的内在丰富意蕴,光是她的外在美已经足够称其为一篇散文,一篇美文。萧红的文字是活生生水灵灵的,像是地里刚拔上来的水萝卜,披着鲜红的外衣,顶着翠绿的缨子,沾着饱满的露珠,带着腥气的泥土,只看着就赏心悦目,咀嚼着更清脆爽利,这样的美味,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恰是简单一道小菜。
萧红的文字没有精雕细琢的匠气,没有画地为牢的约束,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大气,颇具散文风格。再者,《呼兰河传》贯彻始终的是“我”的儿童视角,相应的也有很多童言稚语,文中多简单的短句,平铺直叙地写出来,竟也有一丝诗意和淡淡哀伤。例如这一句:“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借着孩子的口吻,一些稀松平常的事物总能变得意趣盎然。前段时间有一本书非常火爆,叫做《孩子们的诗》,作者是一些年幼的孩子,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押韵,不知道什么叫文学,可是他们一开口,就是诗歌的形式。孩子啊,千万不要退化成大人。
萧红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样东西,一定要写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种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红在小说中这种不拘一格的新写法,别具一格的散文化已经得到了承认和尊重。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年的反对与唱衰声中,她能保持着执着信念和探索精神。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呼兰河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