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妈妈准备好晚饭,小跃儿做桌前一看就不开心了。“又是剩饭,不想吃!”之后他就悻悻地转身卧到了沙发里,不忘了撅起小嘴巴表达不满。
“爱吃不吃,不吃了你就饿着。”妈妈说了跃儿一句,开始吃饭。我看着孩子、看着妈妈,有一点无奈。
放下筷子,我轻松的说了一句“小跃儿,妈妈炒土豆片咱们吃好不好?”说完我就去了厨房,开始刮土豆皮。孩子过来开心的要帮忙,我让他剥蒜,他很乖,也没在使性子。
剥完蒜,我在切土豆,担心他无聊,就顺势说了句剥过蒜的手有气味儿,还有点辣,去洗一下东西会好一点。帮妈妈洗袜子吧?他先闻了闻手,再尝了一口。果真如我所说,欣然答应帮我洗袜子。一边洗一边和我聊着天。
待到土豆片炒好了,他把袜子也洗干净了。我帮他把手冲干净,我们很开心的吃完了晚饭,一切如此顺意。
我在想,如果昨晚我和妈妈一样训斥孩子挑食,结果会怎样呢?可能孩子会越来越不喜欢吃饭吧。而且妈妈做饭不问孩子和我想吃什么,只是按照心里想的开始张罗忙碌。有时候我回家吃饭也会忍不住叹气。虽然妈妈做饭厨艺真的很好,但是我们没有提前沟通时,常常会有一种“我尽心尽力,你却不满意”的窘境。
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是不是也常常会这样?有些话需要说却没说出来。有些交流应该进行却寄托给了心有灵犀,哪有那么多刚刚合适的巧合?
不论多么亲近的人,都需要尊重,依恋才有机会。不论多么好心思的给予,一定要多一点沟通,才能真的彼此如愿。
教养亦如此。我们时常认为对的,也还是能被接受的。所以会有一种负气的懊恼。
如果孩子拒绝或者表示出傲慢,尽量不要用生气、绝望和压力来回应他们。我们必须明白:在孩子受到强迫或者吸引时,他们的任何表现,都只是本能反应。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此时的依恋关系已经弱化了。问题的本质不是孩子对我们的蔑视态度,而是关系疏离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所以他们才会与我们作对。看到表面,见到心里,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
亲子相处,时常需要有智慧的拐弯,否则当真会一腔热血完全不被理解,彼此难过。与人相处,把“我们”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而非一直强调“我”,很多事情便都迎刃而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