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山原回村,他的目的是海陵,结果车子熄火,在扎下停了下来,人物没有直接去目的地,作者以这样的方式开头,比较含蓄,有一定的波折,这样才吸引人。从主题看,是人物命运的改变,路即代表人生的一个意象,所以开篇写了车子、路,是为了让人物命运出现转折。
再者,扎下对作者来说已经被遗忘了,遇到了才一点点回忆起,所以不能直接去扎下,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是作者没有直接写秦山原在大学校园看到“扎下”二字,回忆在扎下的那段“光荣历史”,而是设置了开篇的情节的原因。没有作者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一下子达到目的地,而是要经过一番波折。
接下来是旅客下车撒尿的一个画面。男人站着,女人蹲下,不一样的是秦山原,下雨天,打着伞,要找一个能遮蔽自己的地方,这是一种对比,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不同,也就是突出了人物的异质性(不同),塑造了人物性格(好面子、讲文明、有尊严、有礼貌),这就体现了秦山原的与众不同。
司机的“快点”催促与秦山原“难以知觉的慢”,形成了一个对比,在节奏上和行为上都是快与慢的冲突。这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也是秦山原自己的一个固定视角,同时也是一个男性视角,也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比较有代入感。
他打算把这一伟大的想法写进著作里一句,想法竟说是伟大的,这句话是在撒尿时想的,这一低俗和伟大就具有反讽意味,品味撒尿的过程,就有某种暗示意味。
司机喊他快点,司机还在喊一句,是写法的实质的体现,叙述上“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让情节快速地完成,让情节波动、迟滞,有阻碍,有转折,这样文章就会摇曳多姿,会显得生动形象。
回到中巴车上,一车的人表情都很诡异,司机对他嘿嘿地笑,这也是细节描写,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秦山原拎着行李下车了,司机不笑了,这里也有小转折,从开头到这里,人物命运已经发生了变化,“还早呢”承托了上文。这也是开头的趣味性。
秦山原坐车去海陵,中途下车去扎下。这是第一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暗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泡尿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就要改变他的的命运,改变他行动的轨迹。所以要写第一部分。
总结:
如何对人物进行立体地刻画,使人物鲜活?
在语言方式上,用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去描写。
作者不要跳出来讲话,要通过人物来展现。
通过对比体现人物的异质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