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遥看近却无”是韩愈的名句,全诗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绝妙便是那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然而一番淅淅沥沥的小雨后,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微微淡淡,若有若无,仿佛一抹青痕,隐约些许绿意,这就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如此理解自然没问题。不过,倘然留心的话,你会发现,真正“遥看近却无”的是柳青,因为在高处呢。草色呢恰好相反,是遥看隐隐近却有。叶芽细细,弱不禁风,看上去畏畏缩缩,怯怯羞羞,但的的确确是有了,随着天气日脚的逐步转暖,蓬勃葳蕤之势也在逐渐积蓄。
这些小草们尚荫蔽在背风向阳的沟渠边,地堰的根底处,在地缝里,远远一看,视线受阻,很容易被忽略,甚至压根儿就看不到,处于低处的目标总是易被漠视。
也就是说,“草色遥看近却无”作为一句诗,是极充满美感的,是罗曼蒂克的,是唤醒希望的,是能够撩逗起人们对未来的幻想,梦想和信念的,但却不是草芥的细节,不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较真的话。
但它又是朴素而简单的世间道理。眼下无,并不等于旬日之后亦无,半月之后呢,一月之后呢?不信还是今天的这幅寒碜模样。近看无,不等于抬望眼亦无,不等于站在高处亦无。
眼下已过天命之年的人士大多看过一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列宁的警卫员瓦西里饿着肚,与妻子互让一只面包,前者语气坚定地安慰妻子:"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是的,今天没有,不代表明天也没有,且明天有的迹象不是一件出现了嘛。今天是个放牛娃,不等于明天还是个牛倌,朱元璋就是个例子。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第二层道理在于,人们最欣慰足快乐的时刻其实并不在功成名就之时,也不在疾患终于痊愈之际,而在于当下虽窘迫困顿,但却一步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小小的不经意里。一个神志不醒的患者,当其第一次睫毛抖动,当其第一次眼球活泛,当其第一次能够与环绕于病榻之侧的妻儿重新说话的时候,起所带来的惊喜与激动才最令人难忘。
如此看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视觉里的小惊喜而已,只是“诗眼”而已;而弥漫在全诗里的那种快慰与兴奋,那种惬意与美好,那种痴念与梦想,那种对明天的期望和念想,才是诗核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