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电影《敦刻尔刻》,从撤退士兵的角度,把战争的恐惧、冷血和残酷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回答,面对近在咫尺的强悍德军,英法联军何以能够顺利撤退。
根据记载,德国装甲部队距敦刻尔刻仅10公里。这几乎是一脚油门的距离。从德军的战略意图看,消灭英法抵抗力量是既定目标,没什么好犹豫的。那为何还让嘴边的鸭子飞了呢?
有人解释,那是德国空军为了争功,通过希特勒下令陆军停下,然后让空军一显神威。但天公不作美,那两天的天气不好,空军无法施展拳脚,最后让鸭子飞了。
也有人解释,那是希特勒故意为之,目的是不想与英国彻底决裂,所以采取克制的军事打击,让英国尽快签订停战协议。如果全面打击,就会让英国更彻底地反抗。
但常子仪的《神迹般的撤退》一书中,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该书考察了更多史料细节,发现停战的命令最早是陆军前线总指挥下的,希特勒随后的命令其实事后确认。
那前线总指挥为何会下这样的“糊涂命令“”呢?因为,那是我们以局外人的眼光在看。身在局内,让部队停下才是明智之举。理由并不复杂:
一是陆军装甲部队一路猛进,虽然势如破竹,但此时也有近半的坦克不能使用了。从作战角度看,部队不能不停下来休整。
二是闪电战的特点是快,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部队战线会迅速拉长,这不仅会面临严重的补给问题,更要面临对方侧翼袭击的巨大风险。
实际作战中,德军的装甲部队追到敦克尔刻时,自身已成了强弩之末,面对嘴边的鸭子,只能把口水咽下。
从历史研究看,真相往往都在细节。在这个故事中,前线总指挥的命令是关键细节。坦克损失严重、部队战线过长、后勤补给困难等等,决定了前线指挥不得不下这个停止前进的命令。
从认知积累看,再正确的战略,再强悍的能力,也要在现实条件中承认能力的限度或边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任何个人或组织,最终总是想得很美好、做得很有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