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基笔记十五 》王婷灏,中原焦点团队讲师、心理咨询师,持续原创分享第1239天,2022年4月18日
态度形成与转变
一、态度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特点有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越急越慢,稳下来就深入进去了。态度转变需要过程,就像坚冰融化。
通过自我觉察,才能更多地了解和理解。才能明白态度背后的希望。
二、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ABC模式:A情绪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
(认知行为疗法情绪ABC:A事件,B认知,C情绪与行为)
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情绪出的来,道理才能进的去。
越拉扯关系越恶劣,冷静一下回归理性,先接住。
三、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通过态度表明,有利于己。多表达要什么,不要期待对方知道自己怎么想,这也是不合理认知。
自我防御功能: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
价值表现功能: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发表论文)
认知功能。
四、认知功能
通过态度来赋义
有方向(肯定否定在乎的),强度(态度方向的程度,找到差异),深度(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向中度(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五、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
依从(行为倾向)—先做,感兴趣,不讨厌。
认同(情感)—了解认同。
内化(认知)—不要一开口就用语言破坏关系。
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相结合,理智判断形成。
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六、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构成要素有: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影响因素:可信意图,差距畏惧,信念人格,警告分心。
谁说,说了什么…
七、传递者
传递者的威信:高低,相似性—好人相似美女,可信,认同,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
传递者的立场:中国式劝架,你在替谁说话?
说服意图:你有什么目的?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放下期待,只是好奇,多听少说。
说服者的吸引力:明星代言广告。
八、沟通信息
信息差异:威信高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
畏惧: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成倒U形关系。
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单一洗脑PUA,封闭环境,没有新信息输入;文化水平高,双向;哄孩子,哄大人。
信息的提供方式:有事见面说。
九、接受者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人格因素
个体的心理倾向
十、情境
预先警告
分心
重复
十一、认知失调论
认知失调4种矛盾:逻辑文化,价值观念,新旧经验。
减少、消除失调途径:改变,否定失调一方,引入、增加新因素,降低失调双方强度。
十二、社会交换论
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
十三、逆反心理
超限(逃避)/自我价值保护(留面子)/禁果(禁书,好奇)
十四、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
行为影响态度,自我卷入影响态度。
十五、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间接测量)
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
十六、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
二、持续每日阅读1190天《心理学基础》。有声读书打卡第1061天。
三、讲师班开讲第1179天,家庭教育5-6岁。
四、2022备考学习第10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