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王荣生教授书,总觉得很难,读不懂弄不清其中的逻辑关系,有为难情绪。
第二次再读,觉得他通俗易懂,讲得很有道理,反映的都是底层逻辑。
今天早上又翻看一部分,有些观点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也很简单:
1. 教学内容比教学方式重要,首先要确定教什么,其次再明确怎么教。
2. 要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要把教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
3.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的状态:学生的状态【学生的表情、眼神】、学的过程怎样【每五分钟进行切片】学的方式【自学、小组讨论、听教师讲解、圈画、批注】学的成效【听懂了、学会了、学会知识还是思维】。
4. 课堂上学的活动要更完整,更深入,更充分,使其结构化; 学的方式更多样、更丰富。
5. 要关注学生的学情【语文经验、生活经验】,生活经验需要背景来补充,语文经验就需要阅读方法的反刍和回馈。
6. 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生成性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注意“生成性”,优秀老师都能在此大做文章。
7. 备课时候要注意:1)起点-学情2)终点-学生要达到的目标3)中间设置二三个教学活动。
8. 关于散文:
1)散文实在太宽泛了;
2)散文重在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
3)散文呈现个人主观感受的是人事物景,是高度个人化;
4)一定要透过文字,体察作者真实的、独特的的想法和情感。基于此我们教授散文的时候一定要透过文字深刻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
《老王》可不仅仅是想写老王的悲、苦、善,作者想表现那个时代的动乱和不堪,以一种轻描淡写的语言来表现,大时代下的底层和知识分子的悲苦、困顿,他们都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人性的高贵,和物质精神的互助,穷苦人之苦而不知,知识分子透过生活真相反思心生愧怍;《猫》难道仅仅写猫,郑振铎写的就是市井百态呀,每个人都可能被无端揣测、被冤枉甚至致死,所以每个人都可能是他人的监狱。以这种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读出了不一样的“哈姆莱特”。
9. 读者与作者所传达的经验不同,通过阅读,体察、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突破自身直接经验的囿限,扩展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关照自我,触发或启迪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10. 品味语言尤其重要,文中的字里行间有作者的意味、意思,乃至作者的胸襟、情怀、气度。
11. 按选文功能,定篇的是文化、文学的经典,需要透彻地领会;例文的,就是“用课文教”;“样本”类的,教师往往把它当做学生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分享;“用件”基本就是学材。
12.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非常重要,所以教材单元导语里面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并潜移默化去应用,那就是“其功至伟”的事情,这就是授之以渔。
好书要三读:一读了解大致内容;二读理清逻辑;三读掌握重点,也该四读发现其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