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襄公之仁

作者: 历史文社Jack | 来源:发表于2020-12-25 20:32 被阅读0次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儒盛赞宋襄公,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那个时代,诸侯各国已逐渐不尊周礼、不敬周王室。宋襄公力图复兴周礼,身体力行倡导仁义,守住周礼底线。周礼繁细,涉及社会各方面,包括战争。战争首先要师出有名,打仗之前下战书,明确作战时间、出战人数、作战地点;双方都做好准备才开始打仗,不许使用偷袭、设伏兵等不光明正大的举动;打仗时遇到对方的国君,不能攻击,要行礼……

宋襄公与楚成王对战,当楚军正在渡河时,或渡过河还没有排好阵型时,宋国将领屡次劝他进攻楚军。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能攻人不备呢?”人数占优势的楚军列好阵势,两军战鼓擂响,宋襄公挺长戈、驾战车第一个冲向楚军,被困。宋军诸将奋不顾身,将宋襄公救出,逃回国内,宋军大败。宋襄公回国后,说,“君子作战,不打伤者、不俘白发老者、不凭藉地利,我即使成亡国之君,也不攻打没列好阵的敌人。”

在泓水之战前一年,宋国与楚国等诸侯国约定在盂地会盟。大臣劝宋襄公带上军队,以防不讲信义的楚国。宋襄公说,“我倡议举行和平会盟,怎能自己背约呢?”他坚持不带兵马会盟,被设下伏兵的楚国活捉。楚军押着宋襄公攻打宋国,几次攻城失败,后来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就是这样一位为了仁义、承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仁义之君!宋襄公的谥号“襄”字,有辟地有德、甲胄有劳、威德服远等涵义。

宋襄公以仁义治国,臣民对他忠心耿耿。当楚军围困他时,宋军将士奋力死战去营救他;当他被楚国俘虏时,他安排哥哥做宋国新国君,拒绝向楚国割地;宋襄公回国后,哥哥马上把王位让回给他。

楚成王不守规矩,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将军、儿子也不守规矩。将军子玉不听楚成王告诫,执意与晋国开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以为晋文公与宋襄公一样死守仁义,轻敌冒进,被晋军打得大败。楚成王晚年遭太子兵变,被逼上吊自杀。

守规矩的人,虽然一时失利,却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不守规矩的人虽得一时之利,但欠下的,终究是要还的!

相关文章

  • 论宋襄公之仁

    春秋时代的宋襄公备受争议。他与楚国交战,因坚持战争礼仪被楚军大败,自己身负重伤第二年去世。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大...

  • 宋襄公之仁非仁

    关于春秋五霸一直颇具争议。《史记索隐》中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中为齐桓公、晋文公...

  • 019 打仗也大讲仁义,这皇帝让人无语

    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孩子爱听的100个历史故事》系列019 宋襄之仁 春秋时期,宋国的宋襄公想称霸诸...

  • 戊戌杂诗

    东处看绿竹,西面写红枫。 谈三国之奸诈,论水浒之仁忠。

  • 宋襄公之愚

    春秋五霸,齐桓晋文宋襄秦穆公加楚庄王,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就是这位宋襄公了,最名不符实的也是这位了 先来看国家,齐是...

  • 真君子,不违仁

    《里仁》篇,很多章节可以贯穿来读。其中,夫子论富贵贫贱,以道得之去之,志仁无恶(4.4),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五 孟子对“仁”的片面理解导致儒家文化的一些问题

    如前一章所论,“仁”是人之存在的必需条件,却不是人之存在的全部。一个“仁”人之存在的现实状态取决于他各个方面的实践...

  • 《潜夫论》卷4论荣诗解2仁重势轻位蔑义荣人之善恶不必世族

    《潜夫论》卷4论荣诗解2仁重势轻位蔑义荣人之善恶不必世族 题文诗: 故此而曰:仁重势轻,位蔑义荣.今之论者, 多此...

  •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十六

    仁义丧师 宋国是商朝后裔所建,到宋襄公统治时期,国力日渐强盛。 宋襄公是个满口仁义的人,他称自己的军队为“仁义之师...

  • 我们该如何看待宋襄公的仁

    1.仁义继位 宋襄公处于齐桓、晋文之间,以一小国欲争霸诸侯。齐、晋乃大国,且当时有逐渐兴盛的楚国,争霸事业比登天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宋襄公之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vi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