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无意挑战。也似乎不该是我这个年龄去思考的,然,偶有机会再次面朝大海,冬冷花谢的时候,再次相见原本阔别多年的城市的记忆,禁不住忽然想:如何定义?人生的终极意义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似乎需要搞清两个前提:
溯源,是谁赋予生命的意义?
意义有寄托于谁?
人生于我 不断变幻的未知 不断遇见的未知 不停沉淀的已知 不停实现的已知
知行合一 天人合一
怀念我逝去的青春,永远比不上向往我未知的时光
就像坐车,你不知道他何时上来,不知道她何时下去,甚至你不知道何地才是终点。你可以悠然自得的过来,甚至蛮不讲理的闯进来,其实票只告诉你上车的资格,仅仅而已,管不了你如何调整坐姿,如何挥霍时间,如何思考.....
终究是一次经历,是一种心境,一种修行。世间最高的能耐无非经历它,记住它,便已经永恒!博取未知的未来,才是真正的经典!
何必纠结个体存在的意识形态,又何必深究五千年沉淀的文化属性的变革,又何必在意身边物欲横流价值属性的改变?当思维脱离现实(社会的现实和心中的现实),注定缺失的因素无法弥补,人类的终究是群居,这是任何一个人无法改变的现实,索性别去深究。
抽象难以修饰,痛苦不得渲染,就像黑夜失眠的空洞,当一种煎熬变成一种思考的时候,不见得你进步多少,问题的关键是思考之后的改变,争吵的本质只是寻找存在感、参与感,甚至转化成你的失败感。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通常会潜意识的去逃避,高一层次的会委屈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内伤形式的压迫!倘若违心了就真变成了苦海无边的悟道了。
唯物主义的本位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而唯心主义却坚定的认定:物质必须依赖精神存在,是精神赋予物质,还是物质诞生精神,这的确是一个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都难以说明的话题。现今社会的浮躁造就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很难说明:你是看到苹果7而决定买,还是本身想买才去买的;更难说明的是,因为想要得到某样的关注才想拥有,还是被身边人的参照不得已从了俗念,甚至,本身意识形态的本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4114424/249c1a2634c27326.jpg)
在未知的事物面前,我们善于用经历去诠释,历史的记忆像素不等同于现实,其中的落差只能自己消化,这里存在两个自我的意识:一个本我、一个你我。如果和神对位,人终究是备受奴役的,佛因见人的生老病死之苦而发心,如此,世间所有的修行应该都是:离苦得乐。
群居自然诞生了一个社会伦理的概念,终究注定需要不断的反驳和创新,反对愚昧、反对暴力、反对无趣、反对低俗。感谢有很多渠道让大家去自我参照和反思,比如电影、电视剧作品,但倡导的和集中体验的确是极少人的,大众是无法向往和实现的,过去的戏子如今的富豪,造就了文艺的虚空和泛滥,人最应该的是一定要在深夜独处、或悲伤、或开心的时候,让自己的思想能倾听自己灵魂的声音。那是一种真正无我的状态,或是排他的状态。
没有办法,活着才是寻找答案,只有濒临死亡的人对人生的意义的回答才能更具体、更细化。释迦牟尼的预言是:末法众生,饮苦食毒。不幸言中了当今的可悲。明知不可为而非为之,无小无大,终成恶果。
所以,人生的终极意义应该可以是:为了你的精彩而活!既实事求是,又中规中矩。孝德传承千年,历史需要延续,现实需要享受。去经历它,去体会,去铭记、去放下、去拼搏、去实现,终究这些都会伴你成长,随你而去!
前尘以散,何须执念!
小石头记,于冬至凌晨三时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