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读到蒂尔尼将军因为大儿子蒂尔尼上尉送行迟到,将军认为这个儿子对他们家的客人凯瑟琳有所不敬,就开口大骂了蒂尔尼上尉。
当时,身为上尉的大儿子,闷声不吭的听着父亲的责骂,而丝毫不回嘴。
有身份、有地位的蒂尔尼上尉在众人面前被父亲责骂,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难过。
但是父亲蒂尔尼将军完全没有顾及到当时大儿子蒂尔尼上尉那一刻的心情和情绪。
直到临行前,蒂尔尼上尉只是对他妹妹蒂尔尼小姐说:“你们都走了我该多高兴啊!”
这个情节不仅透露蒂尔尼将军和蒂尔尼上尉两个人物的性格,同时也在揭示紧张的父子关系。
读到这里,很多读者可能就像我一样,渴望了解父子关系(亲子关系)关系紧张的某些原因是什么。
后面章节里,作者简·奥斯汀陆续透出蛛丝马迹。比如说,作为家长的蒂尔尼将军,他会规定散步时间,会规定吃饭时间等。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定的时间,他将严厉批评那个迟到的人。
这就难怪蒂尔尼小姐刚到家,就急切催促着凯瑟琳上楼换衣服吃饭。有所耽搁时,蒂尔尼小姐又吩咐女仆上楼催促凯瑟琳,到最后她自己亲自到凯瑟琳房间催促她换衣服吃饭。
可见,儿女们很害怕他们这个严厉的父亲。
子女害怕父母,或者父母通过权威身份威慑和操控子女,使其顺服,这都营造不出健康和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没有解决方法?
小说里有一个情节,可以让我们看见父母的思维模式,以及我们自身也在与人相处中存在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是损害关系的。
凯瑟琳到蒂尔尼将军家里诺桑觉寺做客。蒂尔尼将军要带她去诺桑觉寺内的各个房间看看。
凯瑟琳也对诺桑觉寺充满神秘遐想,她自然是乐意先去看房间的。
但是,蒂尔尼将军看到户外天气晴朗,他认为凯瑟琳应该喜欢趁着好天气先去矮树林和花园逛逛,然后再回来看房间。
于是,凯瑟琳只能悻悻地跟着蒂尔尼将军走到户外。由此,她并不觉得有多少快乐。
蒂尔尼将军的一片善意,却没有起到相应的效能。因为这个意见不统一的过程中,缺少“沟通”这座桥梁。
蒂尔尼将军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作决定,但不知道客人凯瑟琳的真实想法。
延伸到现在,作为父母,对孩子总是以父母自己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想法以及假设认定那是对孩子最好的路径指导孩子。
他们殊不知他们已有的那些经验,可能早就过时,跟不上时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限于自身的局限里,忽略孩子们真实需要。
父母和孩子间,没有以顺畅的沟通为前提,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搭建“互通”桥梁,夯实“情感”基础。
不良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家庭和家庭成员陷进痛苦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天生都渴望幸福,渴望温暖,渴望圆满,而且也有获得幸福,取得温暖,得到圆满的权利。
说到权利,也就必然存在义务。我们或者把“义务”换个词,叫“责任”。我们在想要享受怎样的权利,同时,我们也就负有相应责任去创造出“权利”。
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健康,不在于父母有没有文化,认识多少字,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是要看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之间的感情能不能很好很稳的建立和通达。
《易经》说:“六爻发挥,旁通情也”。
一切长久的关系,在于沟通,在于懂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