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的君王,我只能讲一个的话,我会选杨广。因为他太富戏剧性了,他创设进士科,开科举制度之先河。他改革体制,征服四夷,开疆拓土,种种举措都为以后的唐朝所承袭。
此外,杨广还实施了几项伟大的“世纪工程”,比如建成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等。
不仅格局如此之大,诗词书法也是一流,非一般帝王所能媲美。
中国历史但凡有文学才华天赋的君王,往往容易沦为末代帝王。就拿隋到宋这段历史,南陈后主陈叔宝,就是写后庭花的那个,隋炀帝杨广,唐玄宗李隆基是差一点亡国,还有艺术家宋徽宗。
看来亡国之君,大多为艺术家,或者少主。
说到隋,很多人会想到秦,这两个朝代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结束了长时间列国的纷争,但又都很短命,秦始皇虽被人诟病,但史学家还是认可了他的改革成果,如修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有疆域。有了这些基础,才有几十年后的文景之治,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正史上,秦始皇以暴虐出名,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天下人口杀掉了60%。杨广呢,死后被唐追封谥号为“炀” 。
杨广的“炀”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给的;
按照古代的谥号涵义:
“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贬谥
此前的南齐炀帝萧宝卷、陈炀帝陈叔宝以及后来的金炀帝完颜亮,都是历史上获得差评最多的皇帝之一。
他其实还有多个谥号,比如留守东都的越王杨侗继位后,给杨广上谥号“明”。
“思虑果远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
很显然,“明”可以理解为天资聪颖、明辨是非、明察秋毫之意,这显然是一个偏褒义的谥号。
在历史上著名的“明帝”还有,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曹魏第二位皇帝曹睿等等,他们都是较为出色的明君。
雄才大略的杨广肯定算得上是天资聪颖,但要说他明辨是非、明察秋毫,则是说不过去的。
《道德经》中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少年的杨广,还真做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