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旅苦文化

作者: 佳11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14:05 被阅读0次

中年的余秋雨,为找寻青春的澎湃,却写出了苍老的文字。这是心理上的多种年龄重叠,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创作,正是得益于余秋雨心理上的多种年龄重叠,他多重年龄的触发,一是由于他自身,二是受到了,再加之各地讲学的邀请,于是,他便出发了。一路上边走边写,旅社老旧的靠窗桌子上,留下余秋雨无数个斑驳陆离的笔杆影子,远远地看着这幅画面,给人一种余秋雨孤身行走在历史栈道里的孤独感。这一路下来,他断断续续的文稿,也就成了如今的《文化苦旅》,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这一路,是不虚此行的,但作为一个想寻回少年英气的中年人来说,他应该有稍许遗憾,关于这一点,余秋雨也做了自己的解释,他谈到,少年英气只是尚未获得历史定位的不知天高地厚,显然,中年的余秋雨已经参透了历史,读懂了文化,学识已经在他的大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又怎会如他所愿,将一切清零,回到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时期呢。旅途结束,对于自己笔下无比沉重苍老的文字,他虽有些许无奈,但又觉得这一路他走了很远,看了很多,收获了太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小想头,《文化苦旅》便是他对中国庞大文化走向的评述。

文人

余秋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文化大家,亦是中国文人。真正的文人,是无法与文化剥离开的,他们是一群潜心学文化,文化成就文人,文人造就文化,二者是深深捆绑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笔下的文人,如废井冷眼中清朝被流放的老学者,亦如阳关雪中的陆游,辛弃疾。离开了文人的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余秋雨在阳关雪一文中给出了答案: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见不到诗人的寂寞。阳关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也就是说,阳关因没有懂它的文人而消失,同样,人类文化也永远的失去了它,这无疑是文化之殇,亦是文人之伤痛。

文化苦旅分为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曾听余秋雨解释过旅的含义,文化苦旅中的旅,并不是如现代广义的旅游、旅行一般,只是为了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甚至有些走马观花的意味。他的旅,是旅世,而他,正是那旅世的浪子。文化苦旅是漂泊之旅,是回忆之旅,是反思文化之旅。余秋雨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孤旅,他所看到的,是颤颤巍巍支在苍老大地上古迹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在莫高窟一文中,余秋雨向我们展示了他所看到的莫高窟的前世今生,若是我们去莫高窟旅游,可能只会惊讶于它的震撼,而不会想到它曾经所经历的浩劫。客观原因是余秋雨有丰厚的历史知识积淀,所以当他看到这些古迹的时候,脑海里相关的知识都会蹦出来寻它们的根。主观原因是余秋雨有文化情怀,在他的眼里,这些古迹都是有鲜活生命的,都是会说话的,仿佛能够和他来一场千年的对话。所以,余秋雨的旅,亦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历史旅程。

文化苦旅中大部分写的都是文化之悲痛,从这一点来说,余秋雨这一趟旅途是充满苦涩的,背后的文化也是苦涩的。在他的笔下,有深受迫害的文人,有相比外国艺术家悲惨许多的中国艺术家,有经历浩劫的古迹,有被人遗忘的文化,更有他自己,为这一切而哀叹的余秋雨。他写下这些的时候,心里一定是苦涩的,他会在心里反反复复地想,想昔日辉煌灿烂的文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这一路上,他一定经历过无数个难眠的夜,紧闭双眼的他,会因愤怒而逐渐了无睡意,好些苍老孤独的文字,一定都诞生在这些黑夜里的那一盏昏黄的烛灯下。除了对文化命运的悲痛,他还有对像王道士一样,无知文化价值的“盲人”的痛批,有对外来入侵掠夺者的谴责,有对长安轻视艺术的无奈。他将这些通通写进文化苦旅这本书中,既然历史已是过去,过去的伤疤早已形成,那就让后人抚平吧。《文化苦旅》这本书,写苦的意图,不是想让读者和他一样尝尽苦涩,而是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中去,余秋雨写到: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的文字先让读者尝到苦涩,焦灼,然后引导读者冥思,用一生的时间,尝到苦涩与焦灼,并不会耗费太长的时间,一生很长,余下的时光就留给我们读者去冥想,去回味,去感受会心,享受放松,重焕活力。

文化

文化苦旅中,表达了对文化的两种感情,一种是遗憾,一种是赞扬。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他表达了对晋商文化的赞扬,还涉及新加坡,欧洲,西太平洋等外国文化,也是对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种阐述。在祭笔一文中,英国老太惊讶于余秋雨在风浪涛涛的船舱中还能写出漂亮的中国字,这其实也是在象征着中国文化,在风浪中也能自信从容地在世界书卷上留下“漂亮的中国字”,让世界为之惊叹。脚下的这片大地,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并没有国别之分,古今文化更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中国文化虽经历过无数的沧桑,令人心痛,但也正是因为它经历沧桑后依然能够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而愈发的令人为之着迷、膜拜。

相关文章

  • 文人旅苦文化

    中年的余秋雨,为找寻青春的澎湃,却写出了苍老的文字。这是心理上的多种年龄重叠,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创作,正是得益于余秋...

  • 文化“苦”旅

    “某家一子,出门旅世,不时有秽言凶询传回门庭。家人闻之,以为浪子早已殒灭旷野,只得弃绝记忆,任何言谈,皆不...

  • 莫道文化“苦”旅

    最近寻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看上去似乎很旧了,封面上的标题都不是清晰了,觉着就是一派淡淡的文化气息,也...

  • 《文化苦旅》:旅苦化文

    读散文最使我酣畅,慢慢悠悠颠颠簸簸的公交车,读上几篇好散文顿时觉得目的地是哪都变得不重要。 余秋雨作为散文大家扬名...

  • 文人旅笔摘

    余秋雨《我的山河》 1趁还有点时间,我觉着有趣的事情是多走走,探寻各种历史选择的生态理由。探寻不到便猜测,猜测不到...

  • 时刻捕捉…时刻整理

    文人群体,傲气冲天 文人墨客,笔下滔涌 文人文人,又苦又累 做个文人,堪比登天 没有可比,文人艰难 怎可比兮,文人...

  •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人人都渴望着“诗与远方”,那么作者眼中的“旅”怎么就变成“苦”的了呢?苦的倒也罢...

  • 调笑令·感怀

    诗旅,诗旅,一路几番风雨。灯前更见痴心,月下依然苦吟。吟苦,吟苦,转眼廿年寒暑。 2009.10(1281)

  • 雨,苦,旅

    雨,苦,旅 此乃正道,与生俱来。 你应知道,出神入化。 其一 一纸一桌三两印,一书一砚一明灯。 支烟杯酒几碟菜,也...

  • 度假美学,复华文旅玩出新高度

    近年来“文旅”一词渐渐兴起,文旅文旅,拆开来就是文化旅行。文化旅行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人旅苦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hq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