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度过了一个看似安静的春节,在这段“平静”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万众一心的中国人、多次的美股熔断、高考推迟以及奥运延期。这些事件成为了历史,足够震撼,也足够悲伤。而这些历史的创造者正是这次新冠状疫情,它席卷全球给各国甚至个人带来不小的影响,但在这场“危机”中企业遭受的打击也不容小觑。疫情期间,企业为了生存下去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采用裁人缩减开支的方式,有的采用线上转型的方式,还有的不惜重金留住人才。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最终企业都在这场危机中,调整以往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寻找未来的发展源头。面对现阶段的用户市场,企业想要“活下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比拼的是如何将人才用好、用优。因为,人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根基。
讲到用好人、用优人,就不得不提到高绩效文化。国内几家头部企业平安、华为、阿里巴巴都算是高绩效文化的倡导者及实施者,内部充斥着激励的竞争以及高标准的考核体制。就像任正非曾说的:“企业和个人首先要活着。”活着之后要考虑是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创造收入,有了收入才会使得利润倾斜,才能让大家都活下来。这一套高绩效文化充斥着整个资本市场,不少企业纷纷效仿,但这只是高绩效文化的一部分,并不是高绩效的全部。

近些年,中小企业盲目推崇高绩效文化,但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认真观察会发现,这些企业的高绩效文化可以用两方面涵盖,目标定高、考核严格。
盲目制定高标准目标,采用严格的考核机制。中小企业的高层喜欢在战略大会上制定高标准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导向是不清晰的,需要员工去分解、分布制定实行方案。其中就会存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想法冲突,员工的方案是否符合管理层的标准,管理层的想法是否体现在实行方案里,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制定高标准目标还会触发后续的考核机制,一个高标准的企业目标,最终会落到一个高标准的考核制度中。那么,为了完成目标,公司内部会充斥着各项考核制度,各个团队之间的竞争关系将被逐步放大,像做市场、做研发的部门就不能同蜻蜓点水一般优哉游哉,必定会拼尽全力。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内部的业务方向并不想华为、阿里等巨头一般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多数还是属于摸石头过河的状况,业务方向并不清晰,盲目的制定高标准目标,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此外,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公司会陷入一个怪圈——为了考核而考核。除了bsc绩效四大模块财务、内控、客户、员工学习和成长的考核外,还增加多数额外的考核指标,甚至连有数据的都要列入考核之中。这样严格的考核方式,不仅绑架了员工的工作成果,而且考核标准达到后对于员工的激励是否能跟得上呢?
这些企业在学习华为、阿里的高绩效文化中,只关注到业绩、绩效,对内部的流程以及机制上出现的问题,导致高层对于高绩效文化的理解停留在压榨员工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利益共享,这种认知下高绩效产生的价值与本质价值相差甚远。

那么,高绩效文化价值背后深层的逻辑在哪?
企业的发展是与业绩挂钩的,而业绩又在整个企业高绩效文化中体现的,背后深层次的价值是制度流程体系以及激励分配机制。
决策层制定可实行目标,拥有确定性未来。企业的流程自上而下,作为管理层在高绩效文化落实中要起到带头作用,绩效考核不仅要与员工挂钩,还需与决策层领导挂钩,在制定方向上还需要以企业战略导向和业务延伸范围做参考,确定一个能达成的目标,再将目标进行细分,不过分执着于绩效表现,有效管理考核机制。
以客户需求为绩效导向,完善机制。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的使命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创造客户”。早期,华为也在制定绩效管理中明确提出以客户为中心,无论是绩效目标的设定,还是考核都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有了这个明确的既定标准,在bsc绩效考核中,客户的那一模块会加大比重,考核的机制就会清晰,考核制度就不会被指标所绑架。而新时代下,客户的自主选择性加深,企业并不能以多种类的产品占领用户心智,反而高性价比的产品精准输出更能俘获人心。那么,企业具备以客户为需求的绩效导向,即便绩效管理工具不先进,也能真正贴合时代发展。

建立能上能下的晋升通道与退出机制,以奋斗者为本。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完成每次绩效目标,需要的是一批“创业者”、一批“奋斗者”,而不是一群碌碌无为的人。建立一个能上能下的通道机制,其实就是加入竞争关系,将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将浑水摸鱼的人淘汰掉,完善岗位职责,划分岗位责任。企业内的人才是需要流动的,内部组织架构不能够始终不变,跟随时代变化组织架构需要变革,员工的效能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大多优质企业都开始尝试变革,像吉利在今年对绩效管理机制提出了升级,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提升组织内部运营效率,构建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将内部打造成以团队为核心的竞争体,释放更大的效能。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渐以“人事管理”为核心,若企业还是一昧的追求高考核标准,却将利润紧紧攥在手中,会使员工失去动力,人才流失企业停滞不前。华为的领航人任正非早已认识到这点,他所传达的理念是,与奋斗者分享利益,既是对奋斗者绩效的回报,也是对华为未来绩效的投资。正是对于这句话的坚持,才能理解华为伟大的缘由。
危机的出现不仅是新一轮行业洗牌,也能带给我们深思的空间,单纯的裁员、压缩成本未必是一个好的应对之法,在这个风云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企业要想“活下来”,以人为本、以奋斗者为本,应当是最有效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