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年自媒体文章后,突然不会写了。
不是因为没什么可写,也不是因为写不出什么新意,只是因为标题。
回想自己几十年来读过的书,无论古今中外,书名都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柏拉图的《理想国》、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鲁迅的《呐喊》《彷徨》、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等,题目都很简短,有不少甚至都只有一个字。
再看我们上学时学过的课文,朱自清的《春》《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马克·吐温的《百万英磅》、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高尔基的《母亲》、契诃夫的《变色龙》等等,也都言简意赅。
这些著作和文章,都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有很多专家在解读它们时,都会在标题上下一番功夫,并告诉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努力去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
上个世纪末,我有幸到一家国家级媒体的副刊部当实习生。编辑老师给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万千来稿中选出好稿件。标准第一条就是标题好,说上“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并给我讲了几个关键字“短、巧、趣、雅、疑”。
“短”就是标题要尽量地短,能用一个字就不要用两个字。“巧”就是巧用修辞,使标题新颖生动。“趣”就是善借谐音双关等,让标题趣味横生。“雅”就是让标题雅致,有文气灵气和美感。“疑”就是要充满悬疑性,引人忍不住要探个究竟。
我自己在写自媒体之初,还专门写过4篇关于如何做好标题的文章,以每天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为例,对于发生的同一事件,各家的标题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为自己所用,也为朋友借鉴。
很多自媒体导师都推荐和教大家创作“三段式”标题。它的定义是“通过特定的逻辑关系,利用多个(通常是3个)有独立含义的短句,组成一个长标题的形式(一般是30个字)”。
我们试用这个公式改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标题。
鲁迅的《一件小事》:鲁迅坐车出门被碰瓷,车夫放下他去送碰瓷人,鲁迅却要多付车费。
莫泊桑的《项链》:一夜之欢的代价,一条只值500元项链,让玛蒂尔蒂赔上了一生操劳。
我对这个套路不太熟悉,改得肯定不好一些写自媒体的导师好。但我相信,无论改成什么样子,鲁迅和莫泊桑肯定不会同意,就连我们普通人肯定也不会答应。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表明一个态度,什么事都要遵守其固有的规律,不要为了标题而标题,最终像“邯郸学步”一样,连自己原本会的也都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