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更文800字点赞人民广场
古文观止‖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四)

古文观止‖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四)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9-22 12:47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触龙来拜见威后,却对长安君入齐为质一事只字不提,他先采用缓冲法,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威后的饮食起居,并絮絮叨叨地同威后聊家常,这让威后那颗戒备的逆反之心有所放松,而情绪也有所缓和。这样,就为触龙劝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紧接着,触龙见威后态度有所缓和,便趁热打铁,采取了第二步措施——引诱法,他冒死为小儿子舒祺请托,以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心,来引起威后的共鸣,从而让威后敞开心扉,袒露心声。

而触龙的这招正中威后下怀,果然奏效,这便为他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让威后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此刻,触龙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抓住契机,趁势深入话题:“老臣认为,您对远嫁燕国为后的女儿的疼爱,似乎超过了小儿子长安君。”

太后摇摇头说:“您错了,我对燕后的爱,怎能与长安君相比。”

触龙道:“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您还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惦念、伤心,因为一旦远嫁,此生就难再相见。燕后离开后,您虽思念深切,但每次祭祀时都祈祷她别回来。这是您为她深谋远虑,愿她夫妻和睦,子孙世袭燕王之位啊。”

太后点头认同:“确实如此。”

触龙适时地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碍于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心底的痛。

这时,触龙顺势引出了这个话题,这让威后有了释放郁结的机会,自然是洗耳恭听了。

然而,作为母亲虽说心疼和思念女儿,但为了她的长远打算,威后在祭祀时却祝:“必勿使反。”希望她夫妻和睦,子孙世袭燕王之位,这是为她深谋远虑啊!

至此,触龙终于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这一命题。


触龙话锋一转:“太后,您想想,往前数三代,那些赵王子孙封侯的,现在还有谁在位?”

太后思索后回答:“没有了。”

触龙解释说:“这就是因为他们地位虽尊,却无功于国,坐享其成,最终招致灾祸,近的祸及自身,远的殃及子孙。如今长安君地位尊贵,您赐予他肥沃土地和无数珍宝,却不让他为国立功。将来您若不在,他凭什么在赵国立足?”

太后恍然大悟:“我明白了!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于是,赵国备齐一百辆车的盛大车队,送长安君到齐国为人质。

而齐国这边也依约出兵救援,秦军闻讯撤退,危机得以化解。

在关键时刻,触龙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长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所致。

最后,威后终于被触龙的一番话说得心悦诚服,而触龙劝谏的使命也圆满完成。他俩在长安君质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劝谏过程,至始至终一语未提“令长安君为质”一事,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

最后故事以大圆满作结,不仅增添了它的喜剧色彩,同时也彰显了触龙的睿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聊完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明天开始学习正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vt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