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夏天,一个溺水而亡的小伙伴,像睡着了一样躺在杉树下。他的父母亲人呼天抢地,恨不得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也许,他到阎王那里去报到时,阎王也想把他退回来。那个时候,他才12岁,聪明又帅气,谁都说他前途不可限量。
生命,令人猝不及防,一开一关,人就没了。
生者再也见不到死者,死者再也见不到生者。这样的阴阳两隔,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发生。
无论有多少爱和痛,我们都要学会面对死亡。死只是一个“点”。而与其相对的,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也只是一个“点”。这两点之间的“线”就是我们的一生,就是活着的每一个瞬间积累起来的履历。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部儿童文学,作者亚里克斯.希勒以小哈里的视角,思维,言语,爱让我们了解了死后的世界,以及他们怎样用爱去连接亲人,最后怎样释然去重生。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这是小哈里被车撞死之前对姐姐说的话。如果,他可以找回人生的最后10分钟,是绝对不会说这句话的。他的语法和逻辑都会改的,但是没有如果。
死亡把人逼得更清晰透彻,从而让活着的人更加热爱生命。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不知道该如何把自己的心声告诉给活着的人。直到遇见了150岁的阿瑟,他带着小哈里偷偷溜回了人间。
这个地球离了谁,都会照样转。小哈里可以看见所有人,但是没有人可以看到他。没有沟通媒介的他,只能在静静关照里去发现更多的人生真相。
每个人都会是生命的一部分,也会成为生命的过去式,只要不执着,就会在无限的能量中自由转换。即:万物皆可是我,我也皆可是万物。
然而在民间,有很多失去亲人的幸存者,饱受离别之苦,特别想见一见那边的亲人。有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人通过身体感应,有的人找巫师去特别通融……见见故人。不管我们的执念有多深,死亡既成事实,就要学会放下。
小哈里说:最坏的事情就是死亡,我已经死了,只会更好不会更坏了。所以他的探索之旅是一次灵魂实验,不管好或是坏,都要去接受。只有接受了才能臣服,才能让生命进入下一个轮回,才能到达天蓝色的彼岸。
那里有什么,我们可以尽情地去想象。这个开放式的命题,给了好多人无尽地希望。
《相约星期二》里面的睿智老人对生死解读和参悟,至今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那是向死而生的勇士,那是爱与灵的连接者,那是超越生死的智者。
“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书里的这句话,疗愈了很多人。
与之相反,孔夫子曾经斥人:未知生,焉知死!但这两者之间,都暗含积极心理学。我们活一天就赚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过去与未来,就是最好的珍惜。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让人觉得分外悲凉:活着没有好日子过就罢了,死了还没有葬身之地,灵魂到处漂泊又经历种种不堪……还好,死亡是平等的。
“你千万不要死,死了就活不过来了。”在人生的低谷,老爸经常这样劝彤。
经过人生的阅读,历练,反思,她终于搞定了活着:遇事再不怕事,直面人生的种种痛击,不再把死亡当成最后的避难所了。
生与死是无法分离的话题,只有把它们当成一体,去辩证性地相互补充能量,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不辜负这个世界上的光和爱。
在生死间,每个人都是觉悟者。只是我们以为生命会很长,就推迟了。但总有一些人会超越你,让你提前知道生死的真相,这是不是一种幸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