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或温柔婉约,或荡气回肠,或平白如话,作家以文字为载体,赋予文字以灵魂,带领我们穿越古今,探索自身,以丰富自己的灵魂,发现生活的美好。
写作,是一件可高可低的事。任何人,提起笔,或者打开电脑,就可以写就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故事。然而,有价值的文字能够长久的留存下来,并且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便在于文字的筋骨和底蕴。
好的文字总会历久弥新,在你心底激起一层层的水花,带着你去思考过去的片段之于今天的意义。
布兰德在她编写的《成为作家》一书中,为我们剖析了要成为真正的作家,最不应该缺少的就是独处的能力和对世界永不消沉的好奇心。
“我们太多的人容忍自己俗务缠身,把注意力消耗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而对周围的世界视而不见,索然无味地打发我们日复一日的时光。漠不关心或觉得生活单调乏味是作家的真正危险。用“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让自己返回到五岁孩子时的状态,睁大眼睛,充满兴趣地打量这个世界。”
01
汪曾祺写作的状态与布兰德所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独坐一个多小时,任由脑海浮想联翩。在静坐的时间里,一些往事、故人、细节、语言便逐渐清晰起来,连续几个早晨,故事成熟了,便下笔开始写。
他曾言:“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创作心理状态”。
写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写作的过程,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构思一篇文章的当下,我们需要抛开琐碎,丢开烦恼,忘记所处的环境,要有闹中取静的能力和心态,汪曾祺大学时的一些作品便是在乱糟糟的学生宿舍里写的。
于自己的方寸静默之中,将要表达的话语和思想,付诸于文字。
02
作家一般都有颗童心,对世间万物抱有好奇,也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反复的思考生活,探索生活的底蕴。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那段时间,读中国文学系,除了深刻的理解了中国文化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他成为作家的心理路径,养成了自己写文的风格。
我们现在看到他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徐徐道来的故事,恬淡致远的态度,都是在那段时间形成的。
后来的经历,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岭干农活,画马铃薯,文革时期被关进牛棚……在他看来这些悲惨的经历,都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这份随遇而安的心态,让他对生活有无尽的热情和喜爱。那些描写花鸟鱼虫、饮食蔬果、故人旧事、人文地理的字里行间里,无不透露着这份孩童般的纯粹的热爱。
有很多人说,现在读汪曾祺的书,能帮助我们对抗焦虑,放缓心情,的确如此。他带领着我们去看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样子,工作很累、压力很大、琐事繁杂……这些都是真的,但生活很美,更是真的。
作家有不同的风格,生活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描绘大千世界的种种,但是好的作品总能让你眼前一亮,给你擦一擦蒙尘的心灵和眼睛,带你发现生活的有滋有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