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传与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
㈠行为遗传学研究。研究遗传因素如何对行为发生影响,主要研究方法有选择性饲养、家族史或家谱法、双生子研究以及收养研究。Galton认为智力和气质特征是遗传的。障碍人格也有遗传性。
㈡分子遗传学。试图寻找人格的特点基因。第一个发现与人格有关的基因标记是多巴胺受体d4。
二、生理因素
㈠脑与人格。那老师人格的主要物质基础。大脑额叶病变不仅能改变人的认知功能,也能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前额叶不同部位的病变,其情绪的变化也不一样。
㈡神经递质与人格。
⒈5-羟色胺,血清素,与情绪以及自杀和暴力等行为有关。含量降低攻击行为增加水平升高,攻击行为减少是在哺乳动物中。抑郁症患者浓度低。
⒉多巴胺。与亢奋和欢愉的情绪有关。当年也主要是由于它,类似奖励机制。过高可能导致精神分裂;过低引起帕金森综合症。直接与分裂相关。
⒊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集中在攻击。
⒋其他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和抗利尿激素。乙酰胆碱可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情绪不稳的人格特质有关。抗利尿激素与攻击负相关。
第二节 环境因素
一、胎内环境。
二、家庭
㈠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残缺会对儿童人格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如破烂家庭,父母死亡或离异。还有父母忽视虐待。
㈡家庭情绪气氛。体贴温暖的氛围。夫妻关系。沟通方式。
㈢亲子关系。母爱是人格发展重要条件。父爱在性别角色发展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㈣父母教养方式。有很大影响。过度保护,漠不关心,溺爱,体罚。
保护纵容型——小霸王型人格
保护支配型——温顺乖孩子
温暖限制型,温暖放纵型
敌意限制型,敌意放纵型
低关爱、高自由控制、高主权否定均对孩子一生中出现多型人格障碍起推波助澜作用。
㈤父母行为 最早的榜样影响深远。如友好型与攻击型。
㈥出生顺序 有意思,家排,萨提亚
㈦独生子女
三、学校
㈠课堂教学的作用
㈡教师管理风格。教师的榜样。专制型,放任性,民主型。
㈢同伴集体。群体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同伴接纳与友谊两个纬度,反应社交地位和亲密关系。
四、社会文化
㈠民族地域与社会文化差异
㈡价值观念差异。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利型,社会型,信仰型。
第三节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1,反应的交互作用,指个体通过向自我图式认知结构的控制,对周围环境刺激作出不同的解释和过滤。
2,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对他的特异反应。
3,超前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上述三种方式在不同阶段表现强度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