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有个作者叫“韩大爷的杂货铺”,韩大爷是谁?他的身上有很多标签:简书签约作者、 凤凰FM签约主播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他写出了几十篇被人民日报、思想聚焦等大号争相转载的10万+爆文。他在简书1年写了68万字,250多篇,拥有近10万粉
数量上已经足够让我等普通作者望尘莫及了,还写出了那么多的10万+爆文更是惊人。哪来那么多东西可以写啊?怎么做到灵感源源不断的呢?
他在最近的写作分享中,提出了一个自己屡试不爽永不过时的万能公式,那就是这三个步骤:
观察生活--聚焦细节--集中思考
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看到很多事物、各种各样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事情,这些全部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素材。
比如:韩大爷在这篇文章中,《越是难熬的日子,越要让自己有事可做》
观察生活:朋友因为失恋,感到万念俱灰,韩大爷劝说他一定要尽量让自己正常去干点什么都好,不能让自己冰冻起来。
聚焦细节:韩大爷通过这次和朋友的通话,注意到失恋这个事件,常常会影响生活其他方面。当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因为精神和意志受到打击,会使人不仅仅在这个事情上停滞不前,更糟糕的是这种消极的情绪会引起更多其他问题,从而生活变的很糟糕。
集中思考:韩大爷关注到这个细节之后,思考了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也是单件打击全盘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小时候骑自行车,父亲告诉他不管出现什么状况使劲儿蹬。牢记这个法则,他真的很快就学会了骑车。联想到生活就像是一场奔跑,遇到苦难时,就像是被逼入了一条窄巷,墙上布满了群魔乱舞的锋刃,此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往前跑。不管是失恋、失业还是其他的困难,为了能让自己受的伤害更少,早日摆脱困境的方法就是别让自己停下来。
经过这三个步骤之后,韩大爷提炼出心得:越是难熬的日子,越是要有事可做。于是他写成了这篇文章。
这么一分析就会发现:10万+爆文的诞生原来也只是一些生活小事触发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位作家的分享。
第一位,是日本的畅销小说作家 大泽在昌,他出道33年中出版了86部小说。这么高产的作家,素材哪里来?他在《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这本书里提到积累素材的经验是,要多观察生活,多思考。比如听见优美的音乐,要思考这首歌曲能写成什么样的小说。看到出色的电影,要琢磨如果自己当导演,该怎样安排素材?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要养成习惯,时刻研究“这份感动应该如何运用到小说里”等等。
第二位,是著名作家贾平凹。他在一次给读者的分享会中说道“一棵树要长起来,要长高长大,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品种,一方面还要取决于生长的环境,文学也就是这样”。那么他是怎么把“树”和“文学”联系起来的呢?
原来他有一次看到院子里有一堆土,这一堆土是翻修房子的时候拆下来的旧墙堆起来的土,堆在院子里还没有搬出去,下了一场雨之后,这个土上长出了很多嫩芽子,有的是长不高的草苗,而有的是树的嫩苗,这些树苗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可那堆土主人很快就要把它搬走了,再好的树苗就此结束了生命。
这种情景我们很多人也是见过的吧,可有几人细心观察那些嫩苗呢?有几人又能去思考环境对于成长的意义呢?有几人能把这种意义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呢?
所以,无论是爆文作者,还是著名作家,灵感这种东西,归根到底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长期的观察和体会,再深入思考之后,形成了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才让作者具备了捕捉灵感的能力。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如何培养这种捕捉灵感的能力呢?
第一 ,增加体验
生活中,要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对于《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来说,脚下的蚂蚁是灵感的来源;对于写《狂人日记》的鲁迅来说,一个有迫害狂症的亲戚就是灵感的来源。读万卷书也好,行万里路也罢,如果没有更多的生活体验,灵感就会枯竭。
第二,重视积累
周恩来说:“作品的产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这也是偶然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随着体验的增加,素材一点点地积累起来,灵感才有可能百里挑一蹦出来。
第三,勤于思考
看待事物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而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一步步深入地想下去,引发灵感的概率就会更高。
灵感,源自生活,源自思考。
(韩大爷读写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