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上海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户籍在上海,人却在外地生活。
尤其当年的上山下乡知青,一部分人牢牢扎根在异乡的土地上。政策给了他们一个上海户口,但却不愿回来。
我一个朋友,十七八岁响应号召,插队在苏北一个偏远的城市,积极上进,在当地苦有小成,时年在当地基层干部的劝导下,与一个当地根正苗红的农村青年结合。
她是一名地市级人大代表、小学教师。
回到上海,当然不能给她一个人大代表,亦不能给她一个人民教师的职位。
孩子在县级工商局,同样回来不能给孩子一个公务员职位。
孙女在那个比较落后的小城市,可以毫不费力地去当地名校实验小学读书,在上海只能按区域分配一个二流甚至三流学校。
……。
等等这一切,如果回了上海,一切优越性将丧失,还不包括宽大的住房。
思考万千,结果是,户籍迁回上海,包括老公、女儿、孙女全部迁往上海,人不回来。
在那个落后的小城市,她可以说,阿拉一家全是上海户口。阿拉上海宁。
小城市人听了很羡慕。
在上海,她可以说,她一家人工作个个职位优越,生态食品,宽大住房云云。
上海人听了同样羡慕。
只是她们的生活习惯已与现今的上海渐行渐远,差不多已跟不上上海的生活节奏了。
她们的后代如果不仅户口是上海人,人也要在上海,那就必须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方可实现。
其实在这个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有一利必有一弊。
每个人活得自在,活得感觉好那就是好。
地域环境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