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倒U型曲线可以解释很多现象,也好比你的幸福感不在于你的资源多么丰富,你的动机多么强烈,而在于你适可而止时候那一刻的感受。
如果对于历史稍有兴趣,会知道这么几句雷人话语,“知识越多越反动”“人生识字糊涂始”。
当然从逻辑上讲,最初说这话的人一定有其独特体会,即完全可以自圆其说,但是要记得这都是有其特定语境的。脱离语境看人家的话语,发现不合适乃至错误,这并不奇怪。
我们不必诧异,比如我们也常说“眼不见心不烦”。
记得曾经看到人们争论某些事件看法,面红耳赤,互不服气,我深感不舒服。有人这样解释很到位,她说,不少人就活在自我空间里,满足于感受眼前的喜怒哀乐,不愿意接受那些复杂的现象后面可能本质,不也是快乐一生嘛。你自以为看得透彻,告诉人家真相,可是如果接受你的观点,这意味着人家精神支柱价值体系的崩溃啊,那样会痛不欲生的。你努力说服人家,对你有好处嘛,对人家有好处嘛。
不得不佩服这个逻辑的强大。
用心理学话语说,人人都是井底之蛙,世界上的知识和奥秘无限广大,我们想要跳出来,除非自知之明感到痛苦,除非自己想改变否则谁也不能让你变。这正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人活着就要认识这个世界,就要与别人互通信息,学会掌握技能技巧加深了解,好比职场小白开始可以被接收,校园招聘就无需从业经验嘛,可是工作后就要慢慢掌握更多知识信息技术。技能掌握是可以精益求精的,但再发展下去,会发现职业技能应用会遇到瓶颈,并不是你的知识水平高深就可以做好工作的,体现的必定是你的综合素质水平。
这时候所谓综合素质可就不是技能知识,而是处理信息能力,因为不是信息越丰富越容易决策。管理学有个两只钟表故事,一个钟表可以清楚时间,一旦拥有了两只钟表就无法确切准确时间,反而患得患失了。
心理世界中的秘密也是如此,你知道的别人秘密或者叫隐私越多,一定会感到越发感到不安,如果是人家主动告诉的,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感受,信任之下压力山大。
这一切都可以用倒U型曲线解释。
心理世界东西知道的越多,比如个人隐私,信息资源,代表着资源丰富程度,而与此同时对应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使用价值,发挥作用效率。刚开始知道了别人信息,感到满足,容易决策,感受信任,对于自己的行动起到积极鼓动作用。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这个激励作用达到顶峰。当信息量继续加大,你的激励程度如同满负荷重的骆驼,不堪重负,决策行动效率反而下降,直至压倒骆驼。
这个曲线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记忆事物,开始记得快而后一定下降。比如奖罚性的操作性作用,开始效果好而后强大大了就会减弱。比如你掏心掏肺一直对一个人好,开始感恩戴德,久而久之你会失望的。
具体说下秘密或者隐私这个现象,其实也是类似的。我们知道越多,背负着责任越大,因为既然私密就是不希望更多人知道,而你就是那极少数的人,也就会被列入警戒行列,人是感情动物谁敢说以后不会改变对你的信任呢。其实只要想下自己对待个人隐私态度,你就不难理解别人。
为此,深刻理解老祖宗“适可而止”这句话,搞明白我们知道的目的是什么,就可以更好应对这个“度的把握”难题。
比如心理咨询首要的是保密原则,为什么这样规定,这可是无数咨询师实践得出的教训。因为要保护来访者,要获得人家信任,不能随意传播隐私,除此之外咨询师知道的更多秘密未必有利于解决心理困惑,同时保密原则也是自我保护的坚实武器啊!
也好比你的幸福感不在于你的资源多么丰富,你的动机多么强烈,而在于你适可而止时候那一刻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