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拆书帮蜀汉分舵十五期训练营
康康—封超组—第十五期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

康康—封超组—第十五期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

作者: 找一棵树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19:35 被阅读7次

     

    R: 选自《小学问》——马东出品

    >> 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很多人讲两种句式。每次听,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一时无法反驳。其一:“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怎么得了?”

    比如说,你不爱收拾房间,其实也没多大事,可是架不住老妈天天唠叨:“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你这样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像这种说法,你要怪她无事生非吧,可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你要说她小题大做吧,可人家说自己是以小见大;而就算你拍着胸脯说“我不会这样下去的”,对方又凭什么信你呢?左说不是,右说也不是,很麻烦吧?这个特别容易把人带到沟里的逻辑陷阱,就叫作“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子滑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回到刚才这个例子,你本来只是不喜欢收拾屋子,结果对方抛出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于是“出溜”一下子,就好像突然输掉了整个人生。

    那么,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高级智慧生物,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也就是说,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出规律。甚至可以说,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个个都有强迫症。因此,“循序渐进”这种事,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来”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就会天然地具有一种说服力。比如这段话: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怎么样?是不是很发人深省?可是别忙,你把它调换一个顺序再看:命运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习惯,习惯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思想。是不是同样也觉得头头是道?甚至你还可以试试把顺序打乱:习惯改变思想,思想改变性格,性格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居然还是觉得有道理,对不对?

    那么,在明白原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类型的谬误呢?在此提供两个思路:第一,回归效应;第二,集中议题。

    什么叫“回归效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样一直“出溜”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的,也就是像波浪那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你觉得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青少年玩游戏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岂不是大家都不工作、不学习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因为即使没有这些人在旁边叨唠,很多事情的变化也不是线性,而是波浪性的。比如,回顾一下历史上时装潮流的变化,裙子的长短一直在起伏波动,甚至有人提出了“裙边理论”(Hemline

    theory),认为这跟经济的波动成反比,也就是经济越好裙子越短,经济越差裙子越长,既然经济总有波动,那么裙子的长度也总不至于一路短到底。姑且不论二者是否严格对应,至少此类现象都有一种“波动”的特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保守和自由主义的潮流经常是风水轮流转。但是千百年来,这世上的风气,也没真的“沉沦”到哪里去。

    接着说另一种思路,也就是“集中议题”。你要知道,喜欢玩滑坡谬误这一套的人,往往会把一个说不上好还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让它们一下跌进泥潭里,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显就不对的事绑定在一起。既然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绑定”,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上当,不要理它这茬儿,集中讨论你们原来那个议题,别被带偏了。

    比如某地有个大学曾发生过一个争议,当校园全面禁烟时,因为一些老教授多年的烟瘾实在戒不掉,所以学校就打算在校园里开设几个空间,当成吸烟专区,好方便那些老师。结果,这个专区引发了少数学生代表的质疑,他们跟校方之间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因为有人想抽烟,学校就要设立吸烟区,那么还有人想喝酒,学校是不是也要为他们设立喝酒区?那还要不要设立麻将区、火锅区、嚼槟榔区?”

    “同学,请等一下,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吸烟区……你们对于设立吸烟区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吗?”

    “我们就是在问啊,那同样的道理,以后是不是还要设立喝酒区、麻将区?”

    “等等,还是那句话,现在讨论的是吸烟区……至于以后要不要设立喝酒区什么的,那是之后再讨论的问题。现在只讨论你们对吸烟区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对话过程,就充分展现了讨论问题时,一方试图“推动滑坡”,带出某种令人不舒服的“趋势”,而另一方呢,则不断集中议题,避免事情的焦点跑到其他地方。

    总之,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一方面,它能产生某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不相干的事物在讨论问题时,纷纷掺杂进来,让讨论动辄上纲上线,彻底失焦。而有了“回归效应”与“集中议题”这两招心智防身术后,再去看类似的问题时,你的思路就会清楚多了。

    L 重述

    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人会跟你讲:“你都不会做饭,怎么h嫁的出去“、”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我看你不适合做这份工作“。看起来貌似有逻辑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叫它”滑坡谬误“,它是说对方对你的某一方面不满意,顺而将其推到更远更坏的地步,来说明你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为什么会产生滑坡谬误呢?滑坡谬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对于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比如,看见地上湿了,就会想一定是下雨了,其实可能是洒水车。

    为了避免被滑坡谬误,本文给出了两个方法:

    第一、回归效应

    我们都听过物极必反这个道理,我们生活的这个大环境是一个永远追求平衡的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是一个有规律的潮起潮落,所以在当被滑坡谬误的时候,你别去想那个人说话的逻辑有没问题,你就想一下回归效应,那么他的必然推理肯定是不对的。比如妈妈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没出息“,其实并不是吧,看起来好像对,其实一个人有没有出息肯定和学习有关,但是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第二、集中议题

    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发散思维的缘故顺着自己的逻辑就往下说了,此时,必须有人站出来说,停一下,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把讨论的焦点拉回来。比如一群人在讨论周末我们聚餐吃什么,有的人说,我们去吃A家的鱼,有人就接着说A家附近的火锅好吃,有人又说火锅还是去重庆吃,有人说重庆什么地方好玩,我们好久一起去……然后就从聚餐吃什么到了旅游计划,这时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说,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周末聚餐吃什么。再将话题拉回来。(这个例子和文中的逻辑有点出入,我明白!)

    A1 回顾过往

    其实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和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经验法则息息相关,之前因为考试的事情和我妈的意见就是不和,我妈就经常跟我说:”不要考了,几次都没考过,还是算了吧……。

    有时候真的会被这些话给忽悠,也许吧,也许自己真的没那个命,其实我不能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别人一句话就可以否认的。千万别被带到沟里去了。

    A2 应用

    如果哪天有人告诉我:“你看你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做好,我觉得你不适合做律师”,我就想一想回归效应,难道我这件事没做好,你就否定我全部吗?我只是现在错了一点点,我以后一定会做好的。

    我想在以后如果遇到滑坡谬误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我们正在讨论什么,不要被别人的逻辑给带跑了,要明确我们现在正在讨论什么,而不是你们推理的逻辑。

    (真的是太忙了,例子都没想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康—封超组—第十五期第三周第十二次作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ck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