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文字学相关的通论性著作,十有八九要提及《说文》,它的出现频率,正如《尔雅》之于训诂学,《广韵》之于音韵学。所以,哪怕我尚未涉足这些学科的宝地,也保留了这样一个小印象。
在书的前言部分,不少作者会在此梳理一门学科的发展脉络,引用著名学者的观点,并说明自己书中所采纳的观点及主要内容。对于特别陌生的学科相关著作,我会选择先看看前言,再浏览目录,之后进入主体内容的阅读。至于有些了解的知名著作,则倾向于从目录切入内容,回过头再翻看前言,当做总结回顾。可能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也是如此。
我发现自己对于文字的兴趣,并不来自于书籍,而是来自名师网课里讲述的许多有趣的文字来源现象。拿起一本字典,我很难说自己就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品读经典,为书中的编排体式折服。但是通过一些学者的讲述和解读,拉近了我和这些陌生知识的距离,让我发现它的趣味性。这样以后再去读通论性的著作,我便觉得不是铺天盖地的知识和信息显得枯燥,而是引导我去发现更加有趣的现象,深入分析我感兴趣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就很难放下手机?它本身是工具,可它却充斥着爆炸式的信息量。不被搜索和点击的信息被默认为不喜欢,石沉大海。被频频点开的视频和网页堆砌起流量的浪潮,淹没了许多的理智和自律。
可是你发现了吗,它的呈现都是源于你喜欢。热门软件里的算法,千方百计留住你的目光,一次次主动出现在屏幕,旁敲侧击,注入喜好的因子。然而太多书籍的出现,都在喜欢之前。耳濡目染有可能让人渐渐喜欢,如若不能,就先去寻找一下能够引发兴趣的起点吧。
想要试着主动去看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向前走。因自己的兴趣而读,而不仅仅由于推荐和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