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作者: 寻安宁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13:09 被阅读0次

翻开文字学相关的通论性著作,十有八九要提及《说文》,它的出现频率,正如《尔雅》之于训诂学,《广韵》之于音韵学。所以,哪怕我尚未涉足这些学科的宝地,也保留了这样一个小印象。

在书的前言部分,不少作者会在此梳理一门学科的发展脉络,引用著名学者的观点,并说明自己书中所采纳的观点及主要内容。对于特别陌生的学科相关著作,我会选择先看看前言,再浏览目录,之后进入主体内容的阅读。至于有些了解的知名著作,则倾向于从目录切入内容,回过头再翻看前言,当做总结回顾。可能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也是如此。

我发现自己对于文字的兴趣,并不来自于书籍,而是来自名师网课里讲述的许多有趣的文字来源现象。拿起一本字典,我很难说自己就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品读经典,为书中的编排体式折服。但是通过一些学者的讲述和解读,拉近了我和这些陌生知识的距离,让我发现它的趣味性。这样以后再去读通论性的著作,我便觉得不是铺天盖地的知识和信息显得枯燥,而是引导我去发现更加有趣的现象,深入分析我感兴趣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就很难放下手机?它本身是工具,可它却充斥着爆炸式的信息量。不被搜索和点击的信息被默认为不喜欢,石沉大海。被频频点开的视频和网页堆砌起流量的浪潮,淹没了许多的理智和自律。

可是你发现了吗,它的呈现都是源于你喜欢。热门软件里的算法,千方百计留住你的目光,一次次主动出现在屏幕,旁敲侧击,注入喜好的因子。然而太多书籍的出现,都在喜欢之前。耳濡目染有可能让人渐渐喜欢,如若不能,就先去寻找一下能够引发兴趣的起点吧。

想要试着主动去看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向前走。因自己的兴趣而读,而不仅仅由于推荐和要求。

相关文章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看见》就像远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过段时间,就...

  • 看见?看见!

    喜欢柴静是从高二那年,看过一篇关于她的传记,从夜色温柔那个“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开始,直到非典,到《看见》,到“穹...

  • 看见《看见》

    柴静的看见我已经看了第三遍了,看完,清楚的知道,还有第四遍,没完。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我说,也不知道为...

  • 《看见》看见

    这又是一本搁在书架上两年的“老窑”。之前也好几次的翻开过,但就是读不下去。只读了一段开头,迄今为止我都十分喜欢这段...

  • 看见《看见》

    粗读《看见》,深思于关心人的新闻,感动于跳动着的活着,恐惧于真实的万钧之力,惋惜于灰头土脸的山西,沉默于边缘和创伤...

  • 看见《看见》

    总喜欢围围巾,齐肩短发,大眼睛盯着你忽闪忽闪,似乎是在诉说着什么,声音很沉静,没有什么...

  • 看见《看见》

    或许柴静的《看见》大家几乎都听过,但是我不清楚是不是所有人都看过,而我也是在一直对自己说:要找时间看一下这本书。但...

  • 看见《看见》

    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

  • 看见《看见》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来自于一位敢于报道真相的记者、主持人,也是《看见》的作者——柴静。《看见》...

  • 看见《看见》

    断断续续,终于把柴静的《看见》看完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社会上的百态人生和柴静的心路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在看别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ht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