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来源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上周我见到一个朋友,因为他对区块链感兴趣,于是和他聊了起来。好为人师的我,开始给他科普区块链,but,我发现我并不能浅显直白地给他讲明白究竟什么是区块链。那一刻,我脑海中的画面就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教授,看着台下的一群熊孩子破口大骂,费马定理、罗尔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这些你们都不懂,怎么学好高等数学……
小时候的我很讨厌对着书本“照本宣科”讲课的老师,觉得他们很无聊,这种教学方式很LOW,没想到,自己也变成了这样。有句这样的话,“你终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个人”,此情此景,就是如此,胸口痛,求一瓶速效救心丸。 于是这几天我都在想这个问题:如何向小白介绍区块链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市面上很多,币乎上就有许多作者在写科普,相关的区块链自媒体也很多都集中在这一角度,但真正能上升到作为“标准答案”的科普却乏善可陈。于是我想,我得把这个问题给捋清楚了。
前几天听得到第632期《内行如何跟外行说话》,我从中找到了方法。
你肯定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把宇宙到现在的138亿年历史,压缩成一年12年月,那么人类是在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几秒钟才出现的”。科学家对于地球的敬畏常常是出于专业的理解,而普通人却总是不知者无畏。因为上面这个天才的创意想法,人类才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面前是多么渺小。这是一个绝妙的“内行人和外行说话”的例子。而这个表达的创意者就是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在科学界的成就不算很高,但他对科普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外行说话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创造概念,二是建立形象。
-
1、创造概念。 核冬天。这是卡尔萨根针对核武器的危害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浅显直白地表达出核战争对全球的危害。
-
2、建立形象。1989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快要飞出太阳系时,卡尔萨根提出让探测器转一下身,回头给地球拍一张照片。因为实现这个动作的成本巨大,而且当时看起来没多大用处,被NASA当场拒绝了。但是在他的坚持下,仍然说服了主管,拍到了地球这个“暗淡的蓝点”。这也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经典照片。这是一张地球最远距离的自拍照。从此,每当再有人质疑探索太空的意义时,这个照片就会被拿出来。卡尔萨根的坚持,建立了地球的具体形象,让公众一看便知。
我想到,这也是向小白科普区块链的好办法。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我们受传统的文理科思维限制,在思考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思维问题的惯有路径。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对这个路径不断训练,不断优化,最后定型。这一切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举个例子,一个程序员下班前收到妻子的微信:
下班后,在路上买两斤苹果,如果有西瓜,买一个。
最后程序员买了什么回来呢?
——一个苹果。
这就是典型的程序员式思维。当满足条件出现时,执行下一个步骤。
而在听上面卡尔萨根的故事时,我感受到的是卡尔萨根内心敏锐的感知力,俗话说就是强大的感性思维。而纠正卡尔萨根,提出“核秋天”的科学家简直就是钢铁直男。——理性思维能让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透彻,而感性思维才能像卡尔萨根一样提出绝妙的类比。
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已经无法得知卡尔萨根为什么会有这样兼具理性和感性的思考模式,但我对此有颇有体会。当数理化的公式看着让人晕头转向时,我会想尽办法去找类比,让自己从其他角度去理解,如果你经常读我的文章,你会发现我对于区块链的概念有大量的类比,这并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我自己理解区块链这个新事物的方法。终于挺直腰板能承认自己是理科学渣的这一事实了。理科出身的我,却对舞文弄墨感兴趣;在理科班,我常常语文英语第一,这也真是一朵奇葩。嗯,这也可能是卡尔萨根科研能力不拔尖的原因吧,哈哈。
为了训练自己的深入思考能力,我曾经告诫自己不要再运用打比方的说理方式,努力尝试直接用逻辑将问题说清楚。看完卡尔萨根的故事后,我释然了。类比,也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 因此,对于向小白介绍区块链这个事,我想,我的方向是对的,剩下的就是去思考怎么样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及成体系框架的例子了。
最后,地球自拍照镇楼,感谢科学史上拥有感性思维的卡尔萨根。
地球自拍照听风说币: 区块链中文字幕组成员。微信号seeknsee,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听风说币,我们一起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思考、进化,践行、成长。你也可以在我公众号或币乎文章中留言,咱们私撩~
版权所有,转载请先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