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眼中的“生”与“死”

作者: 伯渊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14:58 被阅读1次

国学手札

公众号ID:guoxueshouzha

1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视甚至畏惧死亡的时期,传承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敬祖思想,逐渐演变为对鬼神的崇拜。祖先可化为鬼神,对人世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因此人们敬祖敬神。

人们这样敬重死亡的先人,其实是因为对死亡的“无知”。也就是没有人能够体验过死亡之后,将这些体验告诉给别人。这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大家都想知道谜底,却怎么也得不到。

对死亡的一无所知,使人们产生了对死亡的畏惧。

孔子清楚社会舆论的导向,却提出了相反的主张,即“未知生,焉知死”。

短短6个字,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和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强调对现世生活的热爱,重视生命的美好。这是孔子的人文关怀。

儒家的核心思想在个人修养方面是“仁者爱人”,在人生观方面,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思想的具体表现。

因此儒家思想必然重视“生”,伴随儒家礼制发展起来的敬祖文化是维系古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工具,并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2

儒家重视“生”,但也不轻视“死”,对于“死”的态度,儒家有几种即“死而后已”、“杀身成仁”、“生死有命”。

这几种其实都是和“生”的意义相对应的,“死而后已”,是说对生的价值的追求,只有到死才会停止。这里的“死”代表的是“终点线”,是对“生”恋恋不舍的回眸。

“杀身成仁”,是用死来证明生的价值,这里“生”与“死”统一升华成了“仁”,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生死有命”,是将生与死置于未知的时空里,但前提却是勇敢面对“生”,认真思考“死”,向死而生。

可以看出儒家的观念里,“死”都是对“生”的回看,必须和“生”有联系的“死”才有意义。

3

儒家思想中对生死的看法是巧妙的,它并不偏废其一,也不同时强调其二,而是“允执厥中”,体现中庸的平衡之道。

这是圣人追求的至高境界,对于我们来说,明白生命的美好,有勇气向死而生,这就是生命最好的状态。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如此幸运的拥有这样的状态。

近日,甘肃庆阳女生因抑郁症准备跳楼,楼下有多名围观者高声怂恿女生跳楼。营救的消防人员在窗口尽力拉女生返回屋内,却被女生主动挣脱。

一条生命就此消逝……

而在下落的瞬间,看到的是围观者的欢呼,和营救消防人员的痛哭。

笑与哭,生与死,也许只有走到尽头才能寻得答案。

相关文章

  • 儒家眼中的“生”与“死”

    国学手札 公众号ID:guoxueshouzha 1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视甚...

  • 《浅谈死亡》

    “生”和“死”自古以来就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儒家多研究“生”而少谈“死”。佛家因果轮回,“生”即“死”,“死”即“新...

  • 未知生,焉知死

    过去,儒家教导我们“未知生,焉知死”,是忌讳死亡,逃避谈及死亡。 现在的“未知生,焉知死”更应是先好好活着,继而尊...

  • 读庄子(十七)内篇•大宗师(四)

    通过孟孙才母死治丧与意而子见许由的事来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以“其母死...

  • 生与死

    死是生的解脱 生是死的涅槃 生是死的前奏 死是生的寄托 死与生对立 生与死绝别 一个在天堂 一个在人间 死与生这两...

  • 生非生 死非死

    生非生 死非死 生亦何曾生 死亦何曾死 我死 不悲 我生 不喜 唯一 能令我悲喜的 是与你的 相遇与分离 虽然 这...

  • 生死场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萧红《生死场》 乡村在诗人眼中是诗和远方,在作家眼中是挣扎的生和绝望的...

  • 死与生

    一个雨点重复坠落死亡, 将叠成一场大雨, 于是…渗入地底, 一种死亡将拯救另一种死亡, 湮灭或者盗取, 亦不可阻挡...

  • 死与生

    死从下而来, 生从上而来。 蒙救赎的时候,旧人不是早已定了死案,与你同死了么?为何我总是想在死人的坟墓上内外地去修...

  • 生 与 死

    感觉一声多么短暂,真的是说走就走 迎接一大波新生命的到来,同时也会结束一些人的一生.小时候,分离,就是单纯的嚎啕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眼中的“生”与“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lg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