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陷入一个怪圈,无时无刻计算着卡路里,然后让心情很焦虑。
这是在英国养成的习惯。在留学前,住在家里和学校,而且那些年,我国的食物也不流行在后面标记热量和营养成分。但在欧洲,这些信息却是必备的。久而久之,研究食物的卡路里,尤其是零食、甜点类,更是不敢大意。
计算好自己的基础代谢数值,算着每天的运动量,然后计算着这一天能吃多少卡。也会拿着电子秤去称重量,拿着计算器算吃下去的热量。像做实验一样,精确地观察数值变化。还会做每天的饮食记录,看看又摄入了多少卡。
就像做饭时,我们总“嘲笑”西方人离开精确的数值就不会做饭,不懂变通,食材要一致,克数要精准。完全领会不到中餐的智慧就在于那些“适量”和“少许”,和材料不齐时发挥想象的替代品。
但如今,到了吃饭这件事儿上,我却被影响着变成了锱铢必较的人。每次回家,忍不住计较卡路里时,还被妈妈嫌弃我太纠结。
是啊,纠结和计较多了,人也变得神经质了。而这种思想负担带来的紧张、忧思,其实也在影响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脾胃消化和代谢。增加负罪感,增加对自己的嫌弃。甚至还会在压抑久了以后报复性地狂吃一顿,然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得不偿失。
其实,卡路里是参考的数值,仅仅纠结于数字没什么意义。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天的热量全是靠吃饼干和零食支撑起来的话,那么及时摄入小于消耗,也是不健康的。可能糖分、盐分摄入过多,而食物纤维和维生素完全不足。
所以,我还会要求自己吃不少于20g食物纤维,而平素饮食中缺少蔬菜的日本这边也建议成人每天摄入不少于350g的蔬菜。自从开始运动,我也格外注重蛋白质的补充。
这些年,还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健康方式。比如日本现在有一个潮流是“糖質制限”(广义的限制碳水。因为”糖質“是日语词,是指碳水化合物中除去食物纤维的那部分)。每天将”糖质“控制在70g-130g之间。每一餐20-40g,再加上10g留给零食。所以豆腐面、甚至卡路里为零的蒟蒻面,以及各种低碳水的零食,甚至零卡路里的果冻、饮料之类在市面上很流行。但一味追求这样的饮食方式,是不是就真的对身体好呢。
保持饮食的清淡、平衡,多吃蔬菜,补充适当的碳水。三餐吃好,不苛责自己。偶尔吃一餐”快乐食“,或者”欺骗餐“,保持身心健康,以愉悦又积极的心情维持身材和健康,才是应该坚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