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地震研究哲学之光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反思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反思

作者: 圣仆阿恒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1:56 被阅读112次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反思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反思

            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集体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和地震预测分析的研究,就是例子。

            200多年前,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巨大变革,机械的开发和应用如同不可抗拒的神级偶像给当时的人类一个刻骨铭心的认识:物质的强大。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各种适应性的实用哲学诞生,马克思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汇总,自成系统,形成了以物质第一性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指导着当时的人们(特别是无产阶级)懂得尊重客观及有效的利用物质复杂组合的伟大成果,对于社会飞速发展与变革起到强大的作用。

            50多年前,我们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如邢台、海城、唐山大地震等,在当时极端恶劣贫穷的状况下,地震科技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由李四光等一批专家摒弃西方地震预测的方法,独辟蹊径制定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方针、路线的结果。从地震工作的理念、性质、任务、目标以及方法、手段、技术等都与西方传统做法有很大的创新。制定了“在党的一元化的领导下,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广泛实践、多路探索,大打人民战争”的地震工作方针、路线,这是在地震预报没有过关情况下采用充分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办法。依靠这套方法,周总理在1971年提出“力争在三、五年(地震预报)能放异彩、放原子弹”。并亲自过问地震工作,具体指挥、拍板、运作下,我们仅用四年时间就取得1975年海城地震防震减灾的成功。1976年松潘地震及青龙奇迹时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去,他代表党中央制定的地震工作方针、路线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因此,海城地震、松潘地震与青龙奇迹这三大战役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其一生为 国为民鞠躬尽瘁,立下丰功伟绩之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内再一次为祖国的科技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过许多的弯路,太多的血汗教训,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这些教训都曾经把中国人民逼到了绝路。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大师,都在不同时期做了深刻的反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发展,特别是适应性的在中国的应用,都曾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地震研究,在过去曾经一时辉煌的成果基础上,国家做过很大的努力,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曾自大过,也曾沮丧过。特别是周恩来总理逝世10年后,我国地震研究开始全面抄袭西方策略,抛弃了周恩来的心血:群测群防,就再也没有取得什么惊人成果。在国际上“地震不能预报”舆论的影响下,地震局内部不少人对地震预报缺乏信心,不求进取,以致后来汶川、玉树、芦山和九寨沟等7级以上地震连连漏报。

            2008年一场浩劫,汶川大地震的突然袭来,震醒了全国人民!无论你是自大还是自卑,没有办法,你必须面对应付天灾!你必须面对你规模庞大的地震研究观测机构!2008年后,又发生了玉树、雅安等大震,还有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专家不叫蛤蟆叫”,地震研究一度走进沮丧的黑暗之中。

            习主席高举伟大旗帜,引领我们国家走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发展地震研究学术,就成为迫切的需求和任务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真正的日新月异!大量社会实践成果所告诉我们的,往往就是某种真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无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理论上,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一个以物质第一性为边界及核心的思想体系,那么其学术的适用范围也就决定了,这个范围就是马克思主义学术范畴的边界。边界内可以认为适用,边界外就不一定了。在量子物理盛行的今天,对物质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超级微观和超级宏观的范围,物质有了变化。对于意识体的认知,人类也有了更多的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发展。科学必须走进更多的未知空间,才能解释和适应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实。如量子纠缠的发现和应用,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想的大门!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本身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更有开放的接口。马克思主义讲求发展,讲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追求与时俱进,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承认有限与未知,认识到理论的适用是局部的。这对于我们熟悉马列主义的学者来说,是个福音,将为马克思主义进入未知世界提供了一座桥梁。这些哲学的发展,应用到地震研究当中,是切实可行的!

            地震本身是一种超级复杂性事物,地震发生的构成和机理涉及超微观和超宏观!简单性的利用某种物质论来限制地震研究,已经是穷途末路。而我们国家5000年来实践的成果,很大一部分是与狭义的现代科学相“冲突”的,如天灾人祸并行,将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挂上钩。如卦象易理,古老传统玄妙的理论解释,如同中医一般的深奥和实用。在这种未知世界里,自然科学研究显得如此的乏力,不得不开始借用老祖宗的成果做一些指引和参考。而一旦结合,就出现了神奇的结果。在民间,易学易理结合地质科学研究地震规律,推断分析某个区域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趋势,都曾经有过一些惊人的战绩。在医学上,青蒿素的应用更是借鉴古老医书的指引。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人类认知也是相当浅薄的。而在浅薄的西方科学体系冲击下,我们中国的古老思想成果在近100年逐渐被尘封,被掩盖,却没有被消灭。20世纪末,西方复杂性科学的兴起,量子微观物理的发展,生命科学的探索,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从微观到宏观对我们生存的宇宙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有的竟直接与我国古老的玄妙思想接轨了。比如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五行八卦中医,与最新的科学发现也大体是相符的。

              当然,我们不回避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论。但是无论是有神还是无神,都不过是我们人类对于宇宙认知的一种表述。如同盲人摸象,各表其一,各有适用灵验的范畴。我们也不回避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但是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都是为了表述科学,应用人类自身,更好的实践,或改造世界,或保护生态,为了人类的更美好的未来。历史上,有的唯物论者所做的却是唯心主观的,有的唯心论者所做的却是很唯物客观的。人类一切的学术,一旦成文,都只能是片面的,这是语言的局限性,人类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涵盖宇宙的真相!“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如何感知宇宙真相,如何描述与他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环境,或许是永恒的话题吧。因此,我们要破除两种迷信,一种是迷信我国古代的各种文明成果,一种是迷信西方现代科学成果。两种都不要过分迷信,有容乃大,要本着为我所用,面对现实,东西合璧,用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吸纳人类的一切真理。

              说了那么多,回到我们的标题。近期大家热议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我们今天做的就是一点点的反思,或许能为我们未来的变通和改革作点贡献:

            面对今后20年,我国又进入新的一轮强震频发期;今后5年,西南、华北人口稠密区,面临着8级强震的再次威胁。面对还有人至今还停留在“地震能否预测”无端的“争论”之中;面对至今还有人无视“海城地震”、 “青龙奇迹”成功预报的历史事实。中国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跨学科、跨部门的全国性的群测群防防震减灾中心,以便能够快速,高效的将强震的各种异常前兆和各方预测信息实时的反馈到中央决策部门,及时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切实的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曾经受到的无比惨痛经历!我们不能再走一次弯路,不能再一次重蹈汶川的覆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这是我们民科存在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民间地震研究者呼吁:“不要再各自为政,不要以单一的理论及视角去研究和看待地震,不要下百分百的结论,不要拒绝扩大合作,甚至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要继续实用的延续周恩来总理所倡导的群测群防的战略,根据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打个不同程度招呼,有准备总是比没有准备的要好。提倡合作共赢,长期看周期规律,中期看趋势,短临看前兆异常,按照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不同阶段进行渐进式的概率推论,打阵地战,层层推进,逐次缩小范围,临门一脚时不要患得患失,要着重做好社会群体的科普工作,积极做好救援准备!”

                                                        救震所

                                                        2018.5.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独山一奋青: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会有人看呢?就像唐山大地震除了10年的电影还有纪念吗,玉树地震,雅安这些还有纪念吗?更悲剧的是75年8月8日河南河南板桥水库引发大中小60座水库坍塌(百度上2.6万人遇难,80年代有政协委员说23万人遇难,国外有媒体说24万人遇难),因为封锁,有多少人知道呢?能不用说纪念了甚至说是重建了?徒劳的对汶川纪念不是增加这些曾经受难地区的情绪吗?
      • 圣仆阿恒:少人点赞的话,就让老天继续给我们上一课?😱
      • 圣仆阿恒:这样的文章没人点赞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这个国家民族还有什么渴望?难道都掉进钱眼里了吗?

      本文标题: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汶川大地震10周年的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szrftx.html